周亞夫堅持,皇後的哥哥王信毫無建樹,不能封侯。景帝默然而止。我們知道,景帝是最擅長借力打力的“太極”皇帝。這次封侯,在他心裏早就畫了一個“叉”,但景帝又不能違逆母親竇太後的旨意。他知道朝議時——自然會有人出來接這個罵名。果然,周亞夫義正詞嚴地上場了。大家還記得當年,袁盎是怎麼說服老太太放棄梁王封侯的?講故事,擺道理,專挑老太太心窩最軟的地方捏。武夫周亞夫不行,跟刀槍棍棒處久了,說話也硬邦邦、冷冰冰的。漢景帝故作無奈地拒絕了竇太後的提案。他既利用了周亞夫的原則性,又不滿周亞夫的生硬表現。
第三件事,阻止漢景帝封匈奴降將。景帝朝,出了樁振奮國人的大事件:五位匈奴將領投降大漢!這的確是件讓大漢王國八麵威風的事。漢景帝非常得意,為了進一步顯示受降國君的海量氣度,決定封這五位降將為侯。
周亞夫又來了:我反對!這是他第三次投反對票。
這次漢景帝和周亞夫兩個人是掐上了,漢景帝堅決要封,周亞夫堅決阻封。我們今天來看這件事,很難說誰錯誰對。對於漢景帝來說,“造勢”也不光是虛名,還有策略上的考慮。匈奴將領降漢者不多。現在有五個人投降,封了他們,就可以鼓勵更多的匈奴將領投降。所以,漢景帝“要封”有道理。
那麼,周亞夫“阻封”的理由是什麼呢?周亞夫說,這三個人本是匈奴將領,現在投靠漢朝,對於匈奴單於,他們就是不忠之臣。一群貳臣逆子,我們大漢還把他們當寶,這不等於鼓勵大家都去變節做漢奸?你看,周亞夫的反對也有道理。他從道德的立場,做出了判斷。(其後,匈奴王徐盧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勸後,丞相亞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景帝曰:丞相議不可用。乃悉封徐盧等為列侯,亞夫因謝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頂歸頂,最終拍板權還在漢景帝手裏:當然要封!漢景帝這邊一封,周亞夫那邊就撂挑子,索性泡病假,我不幹了!漢景帝也來了脾氣:請病假,我批準!您幹脆後半輩子都歇著吧!一聲令下,把周亞夫的丞相職務給免了。
這樣,周亞夫從一代名將,景帝朝的最大功臣,變成一個賦閑在家的長休病號。
畢竟是兩朝元老,周亞夫的影響和能力都不可小視;雖然忠言逆耳,漢景帝還是想再試探試探周亞夫,給他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那麼,周亞夫能不能領會漢景帝的一番美意呢?
這一天,漢景帝請他吃飯。周亞夫欣欣然奔赴酒宴。坐到席間一看,一大塊肉(大胔zi)!這一大塊肉,四四方方、平平整整,類似西餐牛排。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壯士!可這塊“牛排”既沒有切開,也不給任何餐具,眼瞅著沒法下嘴。周亞夫急了,這不是有意消遣老夫嗎?風風火火地,找主管安排酒宴的官員(尚席):給老夫來一套餐具。
漢景帝火了,隻問一句:你還不知足嗎?意思是:你這個犯了錯誤、討人嫌的倔老頭子,我把你請過來,分你這麼一大塊肉,你還不滿足嗎?周亞夫心想,這塊肉隻能看,不能吃啊!見漢景帝在氣頭上,也不敢還嘴,連忙站起來,脫下帽子請罪。景帝不依,周亞夫隻好憋著一肚子火走了。周亞夫在前麵走,漢景帝在後麵指著他的背影一通斥責:這絕不是一個侍奉少主之人!
這個結論非常可怕,不是侍奉少主之人,那就是亂臣賊子,背後的意思就是要把這根“刺”給剔掉。
我們回頭來破譯一下漢景帝的這個“牛排之謎”——
漢景帝請人吃飯,搞這麼一整塊肉,既沒切好也不給餐具,用意何在?周亞夫典型的“一根筋”,哪有這個悟性?原來,漢景帝在暗示周亞夫,沒有我的幫助,再好的肉就是到了你嘴邊上,你也吃不到。所以,漢景帝在用“吃肉”這件事,比附周亞夫的立功,你憑什麼居功自傲啊?沒有我,你能立功嗎?你的相位,是皇上給的;你的大軍,是皇上派的;你浴血奮戰,所向披靡,那也是皇上的天威。
所以,周亞夫這時唯一能做的就是:離席,向皇帝謝罪,臣無能,皇上聖明,服了您了!這樣,漢景帝就會放過你。周亞夫雖破敵無數,卻從不會揣摩人心;絲毫沒有琢磨出其中的奧秘。他野性難馴,很難博皇上喜歡。
看來,從古至今,都有隻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周亞夫就是!他隻需把帶兵打仗的頭腦分出一點點,來琢磨漢景帝,斷不會栽那麼大的跟頭。反過來,隻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或許終身一事無成,但八麵玲瓏、巧舌如簧,仕途反而順風順水。
漢景帝“隻做不說”,周亞夫又“隻琢磨事不琢磨人”,君臣之間因為“牛排之謎”,產生了致命誤解。
預感死期將至,周亞夫的兒子走後門、托關係,想給頤養天年的老父買五百套鎧甲,準備作為殉葬的陪葬品。在漢代,私人購買愷甲絕對違法,何況還是直接從國家倉庫裏購買?周亞夫的這個兒子,心疼父親到無微不至,對待下人卻十分苛刻。本來鎧甲那麼重,搬運的時候相當累,他還不把工錢給足。於是這些搬運工人就告狀,告周亞夫兒子買軍械造反!
這可是謀逆大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