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立儲風波:太子位角逐 暗鬥明爭(3 / 3)

誰是壓垮栗姬的最後一根稻草?

景帝七年(前150),外朝的一個管禮儀的官——大行,向皇上寫了一個奏章說,栗姬的兒子立為太子已經三年,中國曆來是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現在該封栗姬為皇後了。報告一打上去,漢景帝拍案而起,立即廢掉太子。一不做二不休,還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親屬全部處死!

漢景帝發火是有原因的。一個外朝大臣有什麼資格對後宮冊封說三道四?一定是有人在幕後指使!如果你是皇帝,首先想到的會是誰?當然是直接受益人栗姬啊。景帝怒發衝冠,心想:一定是栗姬!是她要大行寫這麼個混賬奏章威脅我!她看我老也死不了,等得不耐煩了!兒子當了三年太子,老娘還沒有立為皇後,急不可耐地讓外朝的大臣們替她來說事兒!

這樣一來,漢景帝把去年的舊賬加上今年的新賬——舊賬是沒問題,新賬卻是錯的——來了一個秋後總算賬!病中托孤是遠因,啟奏封後是近因,一塊兒發作!

怎麼說“新賬是錯的”呢?漢景帝認定一切都是栗姬搗的鬼,沒料到幕後的指使人竟然是王美人!王美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她一點不擔心景帝真的從諫如流,立栗姬為後嗎?

其一,王美人號準了景帝的脈象,景帝此時決不會立栗姬為皇後。

其二,王美人想借此激怒景帝,以便事態迅速明朗化。

一個外朝的大臣,哪裏曉得後宮五個女人的勾心鬥角?大行被王美人算計,無心敲響栗姬倒台的喪鍾。景帝前元七年冬,漢景帝貶太子劉榮為臨江王。這時的太子雖無任何過失,卻深陷權力鬥爭的旋渦,又無力左右局麵,成為五個女人宮闈角逐的犧牲品。

講梁王,說栗姬,都涉及漢景帝的性格。他長於後發製人,心中的惱怒能憋屈很長時間,一旦發作,多管齊下,雷霆萬鈞!幹脆利落,不留後患!

可憐栗姬憂憤攻心,很快就死了。

景帝七年廢黜太子和景帝六年重病托孤,這兩大突發事件緊密相連,一脈相承。“倒栗挺王,廢榮立彘”,真正給栗姬帶來致命打擊的不是王美人,也不是長公主,而是她自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huan,換)。”她由來已久、毫不隱藏的妒忌、怨憤,造成景帝對她習慣性的負麵思維,徹底地毀滅了她。

太子之位再次空缺,隻可惜王美人還沒來得及動作,竇太後又一次跳了出來,要為小兒子梁王劉武再爭儲君之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漢景帝這次又將如何應對呢?

“國事不當家事辦”

竇太後再一次跳出來,要為他的小兒子奔走呼告。這次“儲君之爭”,又換了主角。一個是竇太後,為她的幼子梁王劉武爭權;另一個是王娡王美人,要為自己的獨子膠東王劉彘奪位。

但是這兩個人的對決,並沒有走上PK台,公然叫陣對決。竇太後在明處,王美人在暗處。王美人一直做的,就是悄悄建倉,積累資本。所以,當太子之位再一次空缺,王美人就被竇太後突然甩到了後麵。

竇太後卷土重來,再次給漢景帝出了道難題。上一次,漢景帝是怎麼破解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馬上立了一個皇長子,封住了梁王的路。這一次,漢景帝還有什麼殺傷性武器?

漢景帝做了兩方麵工作。一個方麵,對他的母親竇太後,他表示同意。另一方麵,他又提出,事關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們商量。就是所謂的“朝議”,在朝中大臣中討論一下這件事情怎麼處理。朝議的結果自然是,竇太後的建議被擱淺,大臣們一致反對。其中一個人擔當了主角,就是主張殺晁錯的袁盎。本來,直言不諱的晁錯最適合這個角色,但晁錯在吳楚七國之亂時被錯殺了。否則,哪裏輪到袁盎來做男一號?漢景帝要用朝臣之口封太後之想。

緊接著,以袁盎為首的一批大臣,到宮中見竇太後。竇太後對群臣毫不掩飾,馬上把自己的觀點亮出來,建議立梁王為儲君!袁盎循循善誘,問,您立梁王為儲君,將來梁王下世了,您打算把這個帝位再傳給誰啊?竇太後不知其中有套,想都沒想就說:那就再傳給他哥哥的兒子唄!哥哥死了弟弟當皇帝,弟弟死了又傳回他哥哥的兒子,就是漢景帝的兒子。

好!要的就是你這句話!袁盎不緊不慢,跟老太太拉起了家常:不知太後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樁家庭慘案啊?老人家眼裏還是兒女最重,一聽是“家庭慘案”,馬上豎起耳朵。袁盎說,春秋時期有一個宋國,宋宣公在臨死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他弟弟。弟弟做了幾年國君,臨終的時候非常感激哥哥,就留下遺詔,把這個王位再還給哥哥的兒子,並讓自己的兒子到鄭國居住。由於存在兩個可以繼承王位的血脈,宋國的權臣便不斷在兩兄弟的後代中擁立一個,打壓另一個,搞得宋國幾代血雨腥風沒有平安!

袁盎故事一講完,竇太後就愣住了。我們知道,竇太後的學問不行,出身底層,沒多少文化,春秋宋宣公的故事她是一點沒聽說,經袁盎一講,她覺得這是個事兒!你傳給梁王,可以啊,梁王死了怎麼辦,再傳給景帝的兒子,那要是梁王的兒子不同意,那景帝的兒子跟梁王的兒子之間不就要殺將起來了嗎?所以,從那以後,竇太後再不提立梁王為儲君的事兒了。

竇太後雖然偃旗息鼓了,但是,劉武會善罷甘休嗎?景帝和梁王,這場兄弟間的攻防大戰還會出現什麼新情況?未來的漢武大帝劉彘什麼時候才能登上夢想中的太子之位?

請看:繼位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