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決定少年劉彘前途命運的五個女人,已經亮相了三個。我們回憶一下,她們分別是:薄皇後、王美人、長公主。王美人和長公主結為一個陣營,暫時領先。“王長”聯盟怎樣實現這一戰略路線圖?漢景帝對此作何反應?五個女人的角力,劉彘的命運又將發生什麼轉機?
“栗姬:不能承受皇後之重”
影響少年劉彘命運的第四個女人,栗姬,她是漢景帝長子劉榮的生身母親。栗姬(齊地人,即現在的山東人)是較早來到景帝身邊的女人;為景帝一共生了三個兒子。景帝四年(前153),栗姬的大兒子劉榮冊封為太子,栗姬卻意外地沒有被封後。漢景帝決定隻立太子不立皇後,一定有他的考慮。大家想想,景帝的處境也很尷尬。儲君隻能有一個,自己那麼多兒子,到底立哪一個?他首先立的還是長子,不是嫡子;因為他的嫡妻薄皇後無兒無女,連競爭太子的“入場券”都沒撈到。盡管如此,封栗姬之子為皇太子,卻沒有立她為皇後,這裏麵是不是還有很多變數?
第一,栗姬將來能不能被立為皇後?什麼時候可以立為皇後?是否一直以普通殯妃的身份深居後宮?這是一個問題。一個是皇後,一個是太子,皇後跟太子本來應當是母子關係,現在卻分為兩塊,這個局麵要維持多久?什麼時候會改變?不知道。
第二,如果自己的兒子被立為太子,而自己長期未能封後,會不會影響到兒子的太子地位呢?難以預料。
第三,薄皇後是皇後,栗姬的兒子劉榮是太子,皇後位和太子位兩下分離,會不會給其他的妃嬪們造成一種錯覺?讓她們感到有機可乘?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一個真實的危險信號?
但是,栗姬完全無視這個危險信號。在兒子劉榮立為太子之後,她遭遇的第一件事,就是長公主代女兒向她提親。交好皇親,是繽妃固寵的後宮秘方;然而栗姬斷然拒絕,相當冷漠。栗姬的拒絕令人費解。據我分析,原因有二:
首先是妒忌。殯妃妒忌皇姐,似乎無從說起。原來,其中另有隱情。一直以來,長公主在漢景帝後宮扮演扮演一個婚介所牽線人的角色,不斷地向弟弟推薦美女。而且她的眼光精準,一介紹就成功,漢景帝對姐姐介紹的這些女人,一個一個加以寵幸、冊封。長公主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討好弟弟。但是,她的行為對栗姬刺激很大。栗姬覺得,自己之所以受到冷遇,都是這個長公主在搗鬼,盡弄些狐狸精來迷惑皇帝。現在,你還想要自己的女兒做我的兒媳?沒門兒!
其次是幼稚。栗姬有嫉妒心,作為一個女人,一個有夫之婦,見自己的丈夫——當然這丈夫很特殊,是皇帝——不斷地有人給他介紹新寵,她不高興,甚至嫉妒,這很正常。但是,嫉妒歸嫉妒,她不應該表露出來,尤其不能因此錯失交好皇姐的大好時機。所以,栗姬最大的弱點,就是幼稚。她不知道宮廷鬥爭瞬息萬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我們替栗姬想一下,她這個時候一心盯著哪兒啊?兒子已經立為太子,自己差一步就可以當皇後。栗姬肯定盯著那個占著後位、卻不生孩子的薄皇後啊!在什麼時候,用什麼辦法,能讓這個薄皇後把位子騰出來?她冥思苦想,卻萬方沒有想到,後麵還有一雙眼睛在盯著自己。誰?王美人。王娡王美人還在盯著她栗姬呢。凡是栗姬不屑的事、不喜歡的人,王娡盡其所能,用最大的熱情去團結。王美人的種種行為,就是以取代栗姬為近期目標。
拒親長公主,對栗姬來說真是一場災難;但是,栗姬對這場災難毫無覺察。而長公主“倒栗挺王,廢榮立彘”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與景帝的姐弟關係,攻訐栗姬。
長公主怒而日讒栗姬短於景帝,曰:栗姬與諸貴夫人幸姬會,常使侍者祝唾其背,挾邪媚道。景帝以故望之。
長公主對景帝說,栗姬派她的侍者在長公主背後詛咒(祝)和唾罵(唾)她,而且還謅媚魔道,景帝因此“望之”。這個“望”就是怨恨。漢景帝城府極深,當時並未發作,但他對栗姬的好感指數從此一路暴跌。顯然,長公主、栗姬、漢景帝,三方從未有機會對此事當麵對質、澄清。長公主曠日持久地詆毀,栗姬閉目塞聽地自傲。事態一天天向長公主預計的戰略軌道發展。
栗姬確實犯了一些無可挽回的錯誤。
一是栗姬對帝王妃嬪的地位缺乏足夠認識。自古帝王多薄幸。要堂堂天子對你用情專一、海枯石爛,這怎麼可能啊!在這一點上,上一集講過的薄太後就很通達。不就是一夜情嗎?以後再不見麵嗎?可以,她都認了,反正我懷有龍種。隨著時間的推移,看似雲遮霧障、寸步難行的一切必然廓清,結果她有一連串的幸運。
栗姬卻沒有這樣的自覺意識,她成天一肚子委屈:我給你生了一個長子,你倒和那麼多人好,再不理我!甚至把一腔怨氣,發泄到長公主身上。回頭想想,栗姬並不是景帝的第一個女人,卻有幸生了長子,長子又立為太子,她有很多快樂的理由。但她一點也不高興,她隻為得不到更多的扼腕,從不為得到的感恩,更不知誠惶誠恐,惜福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