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鄭和七下西洋的遠洋航海活動,使得明朝成為中國古代曆朝中海外使者前來朝拜次數最多的一朝。明朝永樂年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許多方麵都是遙遙領先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尤其是在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方麵,這就為鄭和能夠成功地進行航海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明朝的遠洋航海活動馬六甲成了必經之路,早在永樂元年(1403年)尹慶就被派往到馬六甲拜訪,到鄭和七下西洋的時候,也經過這裏。有關資料記載15世紀的馬六甲是受到過外部侵犯的,為此還向中國明朝政府進行求助。在鄭和下西洋經過馬六甲的時候,也曾幫助這裏肅清海盜,使得馬六甲與鄰邦成為和平共處的友邦。
在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促成了馬六甲的拜裏米蘇剌蘇丹受冊封為王,從此中國與馬六甲也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係。馬六甲也是從這以後開始繁榮起來的,港口成了當時東西方貿易活動的中心。馬六甲的國王曾經多次來到中國進行訪問,加深了兩國的友誼。澳大利亞著名的印度尼西亞曆史學家梅·加·李克萊弗斯在他 1981年出版的《印度尼西亞曆史》中寫道:“從一開始馬六甲的主要威脅是暹羅,但是早在1405年馬六甲就尋求和得到中國的保護。從此馬六甲屢遣使團訪問中國,頭三個國王本人親自參加這些使團。而明朝海軍將領鄭和率領的龐大的中國艦隊對馬六甲的訪問,持續到1434年。中國明朝的保護,促進了馬六甲地位的鞏固。”馬六甲的繁盛與中國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中國外交史上和平外交的產物。
鄭和下西洋不僅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對東西方之間的海上貿易通道的暢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5世紀的西方正值文藝複興之後,而當時的明朝也可以稱為強盛的經濟大國,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科技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隨著世界經濟、生產力的發展,打破地域的局限性、開辟海外科技文化交流的新通道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因此海上交通慢慢取代陸上交通已成為商貿交流的主要線路。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應運而出,適應了時代的要求。中國明朝政府堅持睦鄰友好、互利共贏的外交政策,而這時一些西方國家在走殖民掠奪的道路。西方殖民的迅速擴張是在為自己國家積聚財富,而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是在推動東西方海外貿易和經濟繁榮,並且促成了馬六甲和東南亞地區長達一百多年的繁盛。
鄭和下西洋推動了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的興盛。鄭和在七下西洋的過程中,在東南亞等地曾經設立了商館,一處是在蘇門答臘北部的須文答臘,另一處是在馬六甲。鄭和的船隊給馬六甲帶去了非常多的商貿機會,也使得當地的繁榮引起世人的矚目。根據跟隨鄭和三次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的記載,馬六甲是非常重要的一處商館,他在記載中提到:“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這些記載足以見得當時馬六甲貿易的繁盛景象。鄭和下西洋還與很多國家建立了睦鄰友好關係,在下西洋所到之處秉承著促進當地經貿發展、積極開展睦鄰友好關係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厚往薄來懷柔遠人”“外撫四夷”等“靖海”方略,期盼同海外各國“共享太平之福”。
鄭和船隊到達馬六甲地區,不僅是傳遞和平信息的使者,還肩負著人類文明傳播的任務。鄭和下西洋使中國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大量外來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與中華文化結合在一起,同時中國的古代文明也大量遠播海外。鄭和所率領的船隊,通過商貿交流、樹碑撰文、無償贈予等多種方式,廣泛傳播了中華文化和藝術,帶去了包括農業技術、紡織技術、建築雕刻技術,特別是航海和造船技術等在內的許多先進技術和手工藝品,促進了馬六甲地區科學文化技術的興盛。尤為突出的是對馬六甲地區各民族的和諧共存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同時,他也從海外引進了各種珍稀的動植物和名貴藥材以及香料等國內沒有的物品,了解了所經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鄭和船隊所做的這一切都促進了當時馬六甲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麵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