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促進周邊文化的發展(1 / 3)

鄭和下西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科技係教授瓊斯把鄭和下西洋傳播東方文化的旅程稱為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因為鄭和下西洋時從明朝帶去了很多陶瓷、絲綢、錢幣等物品,這些東西也受到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歡迎;而鄭和也帶回了南洋各地的特產香料、染料等,這些也是當時國內沒有且是十分需要的,這種各取所需的做法,使得鄭和的遠航彰顯了其重要性。鄭和的遠航固然有其貿易上的貢獻,但很多專家認為,鄭和的遠航在文化交流方麵的意義也是非常深遠的,稱其比穿越中亞的絲綢之路影響更為深遠。鄭和所到達的地方,都會立下石碑作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不但使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了海外,也使得西洋的文化大量傳入中國,這些都是鄭和下西洋對世界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一)廣泛傳播了媽祖文化

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和亞非地區一些國家的文化交流,也推動了語言學的發展,而且使媽祖文化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

鄭和下西洋在語言學的傳播發展方麵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鄭和下西洋留下的文學作品有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誌》、羅懋登的《三寶太監下西洋記》等。前三本是鄭和的屬下根據航海過程中的親身經曆寫成的,具有很高的文學、地理、曆史價值。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對外交流,其中語言方麵的交流是非常主要的,因此就需要大批外語方麵的人才,所以明朝政府當時設立了四夷館,教授學員學習外語,培養了大量外語方麵的人才。同時,明朝政府還設有接待外賓的會同館,會同館下設有朝鮮、日本、安南、暹羅、韃靼、滿加剌、畏兀兒、琉球等國的會館。各會館中,由專門精通外語的人員負責接待。明朝政府為了讓學員學習語言,還專門編寫了《華夷譯語》作為教材(《華夷譯語》現流傳於海外,收藏在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德國柏林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等)。這不僅促進了中國人學習外語,也方便外國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加強了雙邊的交流與合作。

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發展也是有很深的影響的,這一時期媽祖文化開始廣泛傳播。媽祖原名為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由於她一生在海上濟危救難,死後被漁民和航海者奉為保護神。媽祖文化產生於宋代雍熙年間,鄭和非常崇拜媽祖,他在下西洋時將媽祖這種信仰廣泛傳播到了國外,並且在福建為媽祖立了碑建了廟宇。

在航海技術日益完善之後,此時媽祖保護神的作用也相對減小,但是媽祖文化卻流傳了下來。媽祖文化源於媽祖信仰,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媽祖信仰,媽祖文化有精神力量的一麵,又有社會經濟、文化的層麵。媽祖文化的精神內涵也處在不斷的改造和不斷豐富的過程之中,並且擁有了儒釋道的含義,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推動著經濟、文化活動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

曆史上有不少碼頭、會館、城市的興起是與媽祖文化密不可分的,而且鄭和下西洋取得的一些成就也與媽祖文化分不開。很多地方的經濟活動、集市等都與媽祖文化相連,而且還帶動了該地區經濟、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6個國家和地區大概擁有1516座媽祖廟,台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福建湄洲朝拜媽祖,媽祖文化在今天已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推動了媽祖文化的發展。

(二)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的變遷

當我們追昔撫今、展望未來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六百年前鄭和率領的船隊行駛於海上的那一幕情景。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的龐大船隊曆時二十八年之久、經過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世界航海史上、外交史上、貿易史上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航行。鄭和和他的船隊所到之處帶去的文明與作出的貢獻,到了今天仍被世人廣為傳頌。特別是在東南亞,鄭和的名字始終與馬六甲緊緊地連在一起,已成為中國與馬六甲沿岸地區人民睦鄰友好關係的一個象征。今天,世界發展的主題就是和平,而當我們以人類發展的大視野來看待六百年前的這段曆史時,不可否認當時的中國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和平的信息,鄭和也可以稱之為“和平使者”。

中國和馬六甲的關係可以追溯到漢代,根據中國史書《漢書·地理誌》的記載,早在1世紀,中國漢代的商人就曾來到過馬六甲地區的皮宗,和當地的人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在中國典籍中也記載了“滿剌加”就是現在的“馬六甲”,而皮宗,根據日本曆史學家藤田豐八的考證,是今天的蘇門答臘和新加坡之間的皮聲島(印度尼西亞語意為香蕉島),在《鄭和航海圖》中用“毗宗”來記錄。還有一些考古學家對爪哇、蘇門答臘和加裏曼丹這幾個地方出土的中國漢朝的陶器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中國人在漢代就已經與馬六甲海峽的商人進行貿易的觀點。從此以後,中國的海外貿易大多是與南洋的很多國家進行的。這方麵的文獻記載也有許多被保存下來,印度尼西亞史學家阿明巴尼在其著作《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一書中提到:“自古以來中國對南洋諸國和睦親善,經常邀請南洋各國人民到中國訪問。”在經濟交流的同時,文化方麵也在不斷地進行著交流。唐朝時中國就有高僧前往東南亞的佛學研究中心學習梵文、研究佛學。根據資料記載,唐朝時在印度尼西亞研究佛經的和尚達到了二十多人。中國人也有一些移民到東南亞一些國家,這段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在15世紀初期的時候,開始在馬六甲建立商館、貨棧等便於商貿往來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