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鄭和下西洋,是傳播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意義比絲綢之路更為深遠”,這些都是來自於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文明的傳播,對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今天我們更是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著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同時也在不斷弘揚鄭和下西洋時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鄭和下西洋,在很多方麵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鄭和航海的過程,也是中國海洋意識逐漸啟蒙的過程。
(一)中國海洋文化的開始
早在唐漢時期,中國的海洋文化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我國古代人民富有勤勞勇敢的精神,在長期的航海實踐中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早期的海洋文化。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時,從這條路線上的大夏(今阿富汗)看到了蜀布、筇竹杖,而且還了解到了經由海上可以從我國前往印度。了解了這一情況後,漢武帝就開始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沿海岸航行,經過中南半島到達南印度的康契普臘姆,這樣就開辟了與東南亞、印度的海上交通之路,這也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唐代,自從751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與阿拉伯軍隊的作戰中失敗以後,陸路絲綢之路就被阻斷了,因此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勢在必行。此時的唐朝政府開始逐漸將貿易重心轉向了海外。到了南宋時期,政府非常重視海外貿易所帶來的稅收。這時的對外政策是鼓勵私人貿易商出海進行貿易往來。到了元代,海外貿易開展得如火如荼。當時的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是非常繁盛的。而這也說明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並不是偶然現象,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
(二)海洋文化的發展
鄭和七下西洋掌握了很多和海洋有關的科學技術,並為以後的航海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推動了世界航海技術的發展。
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擁有成熟的航海技術,在海上能夠根據情況的變化,利用自己掌握的航海知識及在航海中獲得的實踐經驗來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鄭和在航海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每次出航前,鄭和都要根據季風的日期來決定航海的時間。此外,鄭和還使用科學的方法測定船位。鄭和船隊一般采用測深定位、對景定位和天文定位這三種測定船位的方法。總之,鄭和的航海活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海洋文化的發展。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的海洋文化開始發展起來。在之後的幾百年中,中國的海外貿易不斷發展,海洋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於受山多田少等地理條件的影響,人們就以捕魚和海外貿易為生,這樣,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利商舶,輕遠遊”“恬波濤而輕生死”的海洋文化。在明朝實行海禁期間,仍然有許多商人不顧危險出海進行海外貿易。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二月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月的兩年多時間裏,到日本從事走私貿易卻因為風向漂到朝鮮並被解送回國的福建人就達千人以上。萬曆四十年(1612年),根據明朝兵部的統計,當時前往日本進行走私貿易的福建海商大概有上萬人。正是東南沿海人民的這種遠洋精神使得明朝政府不得不采取開放海外貿易的措施,在1567年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的部分地方解除了海上禁令,準許私人海外貿易商人在繳納一定的稅後可以到海外進行貿易。當時東亞海域的商貿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而在數以百計的中國商船來到海外時,他們憑借機敏的商業頭腦和豐富的貿易經驗立於不敗之地。海外各國商人都對中國沿海的經營海外貿易的商人刮目相看,這也充分肯定了他們到海外進行貿易的能力,如西班牙的商貿船貿易就離不開中國商人的貨物。他們還經常把中國的載貨船稱為“中國船”;在南美,他們還把轉運中國貨物的主要道路命名為“中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