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裝備與技術(1 / 1)

(一)航海裝備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納千人。《明史·兵誌》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五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類型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的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有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第三種叫“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第四種叫“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第五種叫“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我們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對於鄭和寶船,肯定派認為《明史》的描述基本上正確,理由為: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作戰船”;對南京鄭和造船廠進行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20丈;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遊記中記載有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質疑派認為木材強度有限,過大的船體無法保證水密性,難以做長時間的航行。根據南京靜海寺鄭和所立殘碑記載,鄭和首次出海寶船為“兩千料”,根據他們的推論,折合後長約為十五到二十丈,寬六到八丈左右,載重量約為五千噸。至今未有人複製出能進行實際航行的四十四丈“寶船”。目前複製中的寶船多采用質疑派的說法。即便采用質疑派的說法,鄭和寶船仍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二)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鬥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雨天,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1.天文航海技術。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測定天的高度,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地文航海技術。它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做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幸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將其收錄在《武備誌》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誌》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有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詳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