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鄭和下西洋的曆程(1 / 2)

從1405年到1433年的幾十年時間裏,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共訪問了三十多個國家,加強了中國人民與亞非人民的友好關係,在造船、航海等很多方麵表現出了中國人民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說明了中國當時在全世界的航海事業中的領先地位,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封建大一統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鄭和七下西洋的最後一次是在1433年,這比世界著名的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達·伽馬沿非洲西岸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時間,都早了約半個世紀。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同時也代表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最高峰。

(一)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了今天爪哇島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島(今天南洋的要衝)人口稠密,擁有豐富的物產,而且商業也十分發達。

麻喏八歇國當時有東王和西王兩王,在鄭和下西洋經過此地時,兩王正在打內戰。由於東王戰敗,他的屬地就歸西王所有。鄭和的船員在當地的集市上做生意,被誤認為是東王的殘餘軍隊,於是就被殺死了一百七十名船員。當鄭和及隨船的軍官得知情況後,隨船軍官都要求鄭和和西王作戰到底,為死去的船員報仇。經過這次事件,西王知道真相後也非常懼怕,於是派使者謝罪,答應賠償六萬兩黃金。鄭和冷靜地分析情況後,權衡利弊,在請示了明成祖之後,和平處理了此事。西王通過這件事也看到了明王朝的大國風範,非常感動,從此兩國就和睦相處了。

鄭和的船隊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但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就對錫蘭(今斯裏蘭卡)一次而已,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進行的自衛性的作戰。鄭和的這些舉動充分體現了鄭和的和平使者的角色,他在不斷傳播著“以和為貴”“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等中華文明理念。

(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回國後時隔不久,又立即進行了第二次遠航準備。這次航行到達的國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爪哇、滿剌加、錫蘭、柯枝、古裏等。當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船隊向當地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

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還與王景弘立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這座寺碑記述了船隊所施的物品。這塊寺碑現在還保存在科倫坡博物館裏。鄭和的第二次航行在 1409年回國。

(三)第三次下西洋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這次,船隊是從太倉劉家港起航的,在十一月的時候到達了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十二月又從福建五虎門出發順著風勢經過十個晝夜的航行到達了占城。在到達這裏以後,鄭和又派出一支船隊離開占城到達了暹羅。然後,鄭和的大部分人員跟隨船隊離開占城航向真臘,緊接著又到達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剌加)。鄭和把滿剌加這個地方當做船隊往返中的一個中介地,並在這裏建造了倉庫,用於存放下西洋途中所需要的錢財和貨物,以便給返回到這裏的船隻使用。鄭和船隊從滿剌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臘、南巫裏來到錫蘭。在這裏,鄭和又另外派出一支船隊到達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阿拔巴丹和甘巴裏。鄭和則親率船隊前往小葛蘭、柯枝,最後抵達古裏。鄭和將船隊分成幾支,分別派往不同的國家訪問,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費用,提高了航行的效率。鄭和在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國。

(四)第四次下西洋

這次航行是更大規模的一次航海活動。在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組織船隊,準備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季開始第四次航海活動。此次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後來又到達了爪哇、舊港、滿剌加、阿魯、蘇門答臘等地。從這裏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而大船隊則從蘇門答臘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裏,再經過古裏直接航行到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的阿巴斯港格什姆島)。這裏是當時東西方進行商貿往來的一個重要地方。鄭和船隊由此起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當做了渡過印度洋駛往東非各國的一個中轉站。這次航行的規模非常大,據記載,這次遠航人數達到了27670餘人,而且鄭和船隊的這次航行橫跨了印度洋,最遠到達了波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