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鄭和下西洋的曆程(2 / 2)

(五)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鄭和組織了第五次航行,這次航海的使命是護送“十九國”的大使回到自己的國家。鄭和的船隊在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季遠航時,首先到達了多次航海都經過的占城,然後到達爪哇、彭亨、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南巫裏、錫蘭、沙裏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柯枝、古裏。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出一支船隊駛往溜山,然後從溜山向西行駛到達了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裏摩加迪沙)、不剌哇(今索馬裏境內)、麻林(今肯尼亞馬林迪)。大船隊到古裏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前往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剌撒(今也門民主共和國境內),另一支船隊直接前往忽魯謨斯。這次航行,鄭和完成了明朝廷派給他的任務。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鄭和的船隊回到了祖國。

(六)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派遣鄭和完成第六次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護送來明朝拜訪的十六國使臣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次船隊的航行是要趕上東北季風,這樣有利於船隊順利的航行。於是為了趕上東北季風,鄭和很快就出發了。鄭和的這次航行到達的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裏朱巴河)、麻林、古裏、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裏、蘇門答臘、阿魯、滿剌加、甘巴裏、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等,在完成了本次航海任務之後,鄭和率領船隊在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回到了祖國。這次跟隨鄭和來訪問的有暹羅、蘇門答臘和阿丹等國家的使臣。

(七)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是奉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宣德五年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今南京下關)起航,在2月3日船隊聚集到了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人立下了《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這一石碑,當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的時候,鄭和又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靈應之記》石碑。這兩塊石碑記錄了鄭和船隊前六次航海活動的全部曆程,是非常具有紀念意義的。船隊在明朝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從五虎門出洋,這次航行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臘、古裏、竹步,再向南行駛到達了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完成了這些地方的航行後船隊開始返航。這是鄭和船隊的最後一次航行,在船隊航行到達古裏附近的時候,鄭和因為勞累過度,一病不起。宣德八年(1433年),在印度西海岸的古裏,鄭和這位一生航海七次,到達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偉人離開了人世。此時的船隊由王景弘率領返回了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了南京。

鄭和的七下西洋可以說是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同時也成為中國與海外國家緊密交流的象征。鄭和以多元的宗教文化為導向,打開了通往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此將中國的航海事業記錄在了世界航海史之中。今天,海內外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在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功績,探討他這一航海舉措的巨大貢獻。其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一鈞在主題為《人類曆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報告中提出,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意義非凡,這次航海揭開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動的序幕。他認為這是世界性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加強了東西方的交流和聯係,逐漸打破了東西方之間、各大洲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對人類社會和東西方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

鄭和航海的壯舉使得大批中國人走出了國門,了解了世界,開闊了眼界。鄭和的航海活動譜寫了15世紀人類文明曆史上的壯麗篇章,可以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還在於他讓西方的文明來到了中國,同時也激起了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

鄭和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他用盡畢生的精力來完成航海事業,雖然鄭和在第七次航海中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鄭和的豐功偉績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在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在紀念鄭和,紀念這位中國航海曆史上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