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史書上的記載眾說紛紜,很多說法都很難讓人信服。鄭和下西洋是一次龐大的航海活動,統領將士多達27000人,船隻幾百艘,曆程數萬裏,往返三十多年,此舉的確使明朝威震海外。很多曆史學家都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進行了各種研究。我們根據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將“下西洋”的目的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在於鞏固皇位;後一時期是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並存。
鄭和下西洋從時間上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三次可劃歸為鄭和下西洋的前期。航行到達古裏,活動範圍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而且航行回國後在間隔不到一年的時間又進行了第二次航行。後四次可歸結為鄭和下西洋的後期。航行的路線延長了很多,橫跨了印度洋,到達了阿拉伯和東非沿岸的一些國家。因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前期和後期也是不同的。
(一)前期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前期以前三次下西洋活動為界,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鞏固帝位。
1.鞏固新生政權
明朝在經曆了四年的“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但他對建文帝的下落始終存在疑問。因此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中也存在著他想要“蹤跡”建文帝下落的想法。有《明史》記載:“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因為明成祖的皇位是靠武力奪取的,這在封建正統思想中是不符合封建道德禮儀和綱常的。而此時的建文帝生死未明,因此他很擔心皇位受到威脅,所以在鄭和下西洋過程中,也肩負著尋找建文帝的任務。明成祖雖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國家經曆過長達四年之久的戰役之後,新生的政權是非常需要鞏固的。明成祖想通過鄭和下西洋宣傳明朝統治,顯示大明王朝強大的國力,希望能快速和周邊的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得到他們的承認和支持,發展和亞非國家的友好邦交,使他們能前來明朝朝拜,達到鞏固新生政權的目的。
“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是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共同的心理。隻要有可能,曆代皇帝都會努力打造“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宏偉場景。對於像明成祖這樣一個依靠武力奪取政權的皇帝來說,提高自身的政治威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明成祖非常希望通過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達到提高政治影響和提高中土在海外政治威望的目的,因此,這就成了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項重要使命。
2.和平外交,穩定秩序。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中國的海外鄰國東南亞地區的各個國家之間相互懷疑、相互鬥爭。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和暹羅不斷對外擴張,而且欺壓周邊一些國家,更加嚴重的是他們還殺害了明朝的使臣,阻止這些國家向中國朝貢;而且此時海盜在東南亞、南亞海域橫行,氣焰十分囂張。在這種情況下,海上交通線是非常不安全的。明朝政府作為一個東方大國,為了保障海上交通的安全,維護中國自身南部地區的安全,更為了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堅持奉行“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和平外交政策。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也運用和平的方式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而這也最終維護了中國的穩定和發展以及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鄭和作為和平使者出使西洋,在航行所到國家,他都能夠很好地把中國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傳遞到海外各國。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遇到事情盡量采用和平方式進行調節,消除了國家間的隔閡。鄭和的這些做法促進了東南亞、南洋地區的穩定和海上的安全,並且實現了明朝的初衷推行和平外交,穩定國際秩序。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是一支擁有強大實力的船隊,但它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
在明朝初年的時候,為了加強北方地區的安全,明朝政府加強了北方屯田,從而不斷地增強了北方軍糧自給自足的能力,這樣明朝初期的海航航運的負擔就減輕了很多。而且明朝進行各個方麵的整頓和建設,漕運開始實行“海陸兼運”的政策,這樣就有很大一批船隻是閑置的,而負責海運的士兵們的工作也相對減輕。士兵無事可做,容易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而鄭和下西洋的遠洋航行,需要大量的海軍,這樣,不但達到了明成祖原來的炫耀兵力強大,國家富強的目的,而且對國內社會的安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