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之所以能夠完成這樣一個壯舉除了他特有的才華外,還與當時的各種社會曆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曆史背景
鄭和下西洋這一曆史壯舉,發生在世界變革“序幕”尚未拉開的15世紀上半葉,發生在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中國,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在宋朝以前,我國的海外交通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宋元以來我國海外交通事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些都成為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的良好前提條件。
中國在唐代以前的對外交通以陸路為主,進入宋朝以後,特別是到南宋,就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路交通為主。到元代又開創了對外海路交通史上的新局麵。
1.經濟重心的南移
由於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漸漸發展起來,這為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到唐代中葉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經濟由於戰爭的原因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經濟非常蕭條。而這時東南沿海地區由於相對安定,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使得全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江南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成為全國的經濟命脈。
2.科學技術的進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造船工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上羅盤針在航海上的運用,這些都為發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術保障。指南針的運用使得航海的速度加快,航海的安全性增加,這就大大推動了我國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
3.海路交通比重的變化
此時,中國的陸海交通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側重於海路交通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到南宋偏安於江左以後,中國和西方的陸路交通幾乎完全斷絕,此時海路交通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元朝政府加大對海路交通的投入,先後在泉州、廣州、溫州、杭州、慶元(寧波)、上海、澉浦等七個港口設置了市舶提舉司,用於管理海外貿易。
總之,由於海陸交通比重的變化,在宋元時期,中國通過南洋地區、印度洋直達阿拉伯地區的海路已經暢通無阻,商船往來頻繁。隨著東方與西方之間海路的暢通,為後來鄭和下西洋航海到達阿拉伯以至東非地區打下了基礎。宋元時期海路交通的發展,航海技術的進步都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背景。
(二)社會背景
中國在明代(1368—1644年)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擁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在很多方麵都領先於世界。
鄭和下西洋期間正是明朝的“永樂盛世”年間,當時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當時的皇帝朱棣,算得上是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除了推動鄭和七下西洋外,還命令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編纂了《永樂大典》,並遷都到北京,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疏浚了大運河等。明成祖能夠審時度勢,分析當時的社會形勢,並且依據形勢的變化,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此時明朝雖然強大,但在陸上和海上兩方麵都受到了一定的威脅,因此此時明朝的對外政策調整為主動防禦。陸上實行遷都、親征漠北;海上主要是派出了鄭和船隊,通過海上的航行,威懾和打擊倭寇的反動勢力。明朝開始一步步加強國內的安全防禦,並且開始發展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
明成祖能夠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與周邊國家建立相互往來的關係,他製定了合理的對外政策,穩定了周邊國家,力爭使國家能夠有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局麵。明朝除了堅持“厚往薄來”的對外政策外,永樂一朝更是積極推行“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外交政策。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不僅要將中華民族的文明遠播於海外,還要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奍分,就是所謂的“恒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諸國,導以禮義”。鄭和下西洋的舉措並不是單純的為了航海而進行的,而是依據了當時的經濟形式、適應了當時的對外天放政策,是為了使中國與海外諸國的邦交在宣德朝能有更進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