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為了彰顯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同時也為了滿足統治者對異域奇珍異寶等特產的需求,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外交、航海壯舉,這次航海的規模之大,曆時之長,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中國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非常向往中華文明,鄭和下西洋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地將中華文明中的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曆法和度量衡製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雕刻、航海等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恢弘的篇章。這次航海之旅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和平之旅,這是中華民族向世界傳遞和平訊息的一次壯舉。
鄭和以先於其他航海運動一個世紀的步伐,領跑著世界的航海運動。在鄭和之後的世界征帆風檣中,鮮有可以稱為和平之旅的,但我們可以有理由說鄭和的船隊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帆”。大明王朝這個泱泱大國表現的是博大的胸襟和大國風範,秉承著以和為貴、協調多邊關係、樹立大國權威的理念,與當時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明朝以儒家的教義影響四鄰,以自身強大的力量維護海上安全,可以說大明王朝的這些做法促進了當時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讓我們拂去六百年的曆史煙雲,不禁感慨於鄭和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航海家、外交家對中國的外交事業、航海事業所做的極為顯著的貢獻。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開創了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紀元,他的一生可以用豐功偉績來形容。鄭和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本人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
(一)鄭和的成長
鄭和的六世先祖叫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他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被追封為鹹陽王。鄭和的曾祖父拜顏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時候任中書平章,他的父親馬哈隻(原名米裏金)被封為滇陽侯。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寶,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約於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鄭和信仰伊斯蘭教,在年幼時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義和教規。幼時開始,鄭和就對伊斯蘭文化有著非常深的好奇心。鄭和的父親和祖父曾經都去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鄭和從父輩的言談中了解了很多異域的奇聞異事,年少又充滿好奇心的鄭和此時的心裏充滿了對異域及海外世界的向往。這些都為他以後的航海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鄭和的成長深受父親和祖父的影響,因為他們都是剛正不阿、才華橫溢、樂善好施的人,這些都在鄭和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鄭和的一生功勳顯著,但也遭受過磨難。在明朝結束了統一雲南的戰爭之後,鄭和到了南京,受閹做了宦官,之後又到北平的燕王府中服役。鄭和自幼勤奮好學,到了燕王府之後,他更是依靠聰明才智、勤勞謹慎的品行贏得了燕王的信任,在朱棣府中做了一名貼身侍衛,鄭和的才華在此時也開始顯現出來。眾所周知的四年“靖難之役”,鄭和建立了許多戰功,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靖難之役”之後,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鄭和作為重要功臣之一,得到了和許多文武功臣同樣的提升,明成祖升任他為內官監太監,又賜予他“鄭”姓和“鄭和”這個名字。
(二)成就事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