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豐功偉績的鄭和(2 / 2)

鄭和能有這樣顯著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一方麵與他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好學的精神息息相關。他為人聰明、正直,可以成為燕王的親信,而且他的才智也可以幫助他同燕王商議國家大事。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可以學習到燕王的政治、軍事方麵的謀略。另一方麵,他作為當時燕王的貼身侍衛,可以接觸到一些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同這些人在一起,他可以學到許多東西。鄭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鍛煉提高了自身多方麵的素質,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這些因素都是促使朱棣選擇鄭和作為下西洋的最佳人選的原因。鄭和也是不辱使命,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明成祖派給他的遠洋航行任務,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三)非凡的個人才能

鄭和不僅在航海方麵顯示出過人的才華,而且還在外交、軍事等方麵有著獨到的見解,表現出卓越的智慧。他具有鑽研精神,不斷地探索知識;他擁有過人的才智,能夠獨到地分析問題。

明成祖在登上皇位之後,在永樂年間就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給鄭和。其實在鄭和早期的研究領域就已經涉及到航海活動了,他仔細研究分析過航海圖,了解掌握了航海技術,熟識天文地理、海洋科學知識,而且還能夠進行船舶的駕駛與維修工作。在具備了這些理論基礎和實際經驗之後,鄭和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開始進行航海活動。從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經過了東南亞、印度洋,而且還遠航到了亞非地區,最遠處到達了紅海和地中海。鄭和的航海路線涉及到了三十多個地區和國家,而且還將中華文明傳播了出去。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令世界震驚。鄭和領導的七下西洋航海活動也充分證明了他統率千軍的才能。

(四)航海生涯

鄭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他的航海生涯,在永樂元年的時候,他先是出使暹羅,永樂二年他又出使日本。在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經驗之後,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1.出使暹羅國

清代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後誌》一書中記載:“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鄭和的這次航海活動和之後的七下西洋是不同的。這次前往暹羅是為了大規模的下西洋打前站,做好基礎工作,並不是為了進行外交活動而前往的。

1402年,鄭和的船隊到達暹羅以後,他們主要對當地的海島情況、山地的地形、水文資料以及風土人情等開展了全麵的調查,鄭和的這些調查為日後的航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為馬上就要展開的遠洋航海活動做好了準備工作。鄭和回國後,就開始了大規模的造船工程。

2.出使日本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準備派遣鄭和下西洋。正在鄭和積極籌備下西洋時,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遭受了非常嚴重的倭寇侵擾事件。明成祖為了鞏固邊防和自己的統治,決定馬上派遣使節去日本進行交涉。而此時這一任務就落在了鄭和身上,因為鄭和在朱棣奪權過程中跟隨朱棣頗有功勞,深得朱棣賞識。鄭和接受任務後,立即組織人馬東渡日本。

鄭和從桃花渡(今浙江寧波附近)東渡到達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和日本政府談判。日本當時執政的源道義自知理虧,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領,並且保證今後不會再出現倭寇侵擾中國東南沿海的事件。鄭和勝利完成了使命,此舉改善了當時中日的關係,也是鄭和出使日本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