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用兵西藏後即決定在西藏開始駐兵防守。進兵之前,議政大臣等曾議奏:"明年若送達賴喇嘛登禪榻,即令一千步兵前往看守。"(《清聖祖實錄》)
清朝自雍正時期加強對西藏的駐兵,使西藏"數年來安靜無事"。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減少開支,將駐藏官兵大部分內撤,僅留百餘名護衛駐藏大臣。這時珠爾默特那木劄勒(頗羅鼐次子,1747年清朝封卿襲為郡王並執政)反叛的跡象日漸暴露。珠爾默特那木劄勒的野心膨脹。他"耗費地方資財",殺死其兄車布登全家,公開與達賴喇嘛為敵,無視駐藏大臣的權威。他甚至勾結準噶爾部,請求罷撤駐藏清軍,阻絕交通,欲殺盡清朝駐藏官兵。1750年,駐藏大臣拉布敦、傅清先發製人,將其誘殺,但兩位駐藏大臣也以身殉職,西藏地方陷入混亂之中。
清朝立即派遣四川總督策楞率軍入藏平亂。此時,七世達賴喇嘛盡力保護駐藏官員家屬,很快控製住了西藏的局勢。清廷遂下令停止川軍入藏,隻派策楞赴藏辦理善後事宜。清朝鑒於珠氏之亂,廢除了郡王製,授權達賴喇嘛"親政",管理西藏地方政府;組建噶廈地方政府,設噶倫四人,三俗一僧,共同協商辦理日常事務,遇有重大政務必須請示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噶倫由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舉薦,呈報清朝正式任命。此次對西藏行政體製的重大調整,一改以往的政教分離方式,而實行了政教合一的製度。這一做法更符合當時西藏社會的特點,這種製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馮智《清"康乾盛世"冊封達賴與治藏的階段性特點評述》)
1751年初,雲南提督冶大雄奏請,"藏內仍照前安設重兵駐防","三年一換"。同年4月,四川總督策楞等亦奏:"藏內仍須駐兵五百,其沿途台站亦應照數安設妥協。現將所帶進藏官兵內,照數挑選駐藏……兵一千名。"(注:《清高宗實錄》卷387)清朝鑒於西藏之亂的嚴重教訓,采納此奏,恢複藏內仍駐兵500的舊製,另派兵千名駐守四川至西藏沿途所設軍台、糧站。同時批準了策楞等擬定的《西藏善後章程》,該章程提高和鞏固了達賴喇嘛的地位和職權,強調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關於駐防軍隊事項規定:增設管理西藏地方軍隊的代本一名,加強防禦。藏軍的調遣,防禦卡隘,"均應遵旨,聽候達賴喇嘛並駐藏大臣印信文書遵行"。
此後,駐藏清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西藏長時期的穩定做出了貢獻。但到18世紀末,西藏又陷入廓爾喀(清史作"巴勒布")兩次入侵的混亂局麵,清朝再次大規模派遣部隊入藏征剿。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廓爾喀第一次侵藏後,乾隆帝即派理藩院侍郎巴忠、成都將軍鄂輝等率軍入藏。清軍抵藏後,廓爾喀求和,巴忠等人違反乾隆帝意旨,擅自議和,許給廓爾喀每年元寶三百個(合銀九千六百兩),作為"地租"賠償,廓爾喀退兵。鄂輝等人謊奏"業經全行收複,邊界廓清"。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以向西藏索要議和所許賠款為借口,再次侵入西藏,占領聶拉木、濟嚨、定日等地,長驅直入,攻陷日喀則,大肆搶掠紮什倫布寺後退回至聶拉木。乾隆帝得奏後,首先對怯懦無能、膽小怕事的駐藏官員進行嚴懲。將保泰革職,巴忠則畏罪自殺。對受命率兵入藏的鄂輝、成德,也因"坐失機會,其錯謬甚大",將鄂輝革去總督職,賞給副都統銜;將成德革去將軍職,賞給副都統銜。清朝嚴辦了媚敵的薩迦寺喇嘛、預言不可敵的紮寺仔仲喇嘛、攜資逃跑的仲巴呼圖克圖,以及勾敵入寇的沙瑪爾活佛等罪人。但卻稱讚八世達賴喇嘛"毅然決斷,甚有識見"。(《清高宗實錄》)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清朝任命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海蘭察、奎林為參讚,率領清軍入藏。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福康安率領清軍迅速收複失地,逼近廓爾喀首府陽布(今加德滿都)時,廓爾喀統治者不得不投降,並把從紮什倫布寺掠去的財物歸還西藏。清軍旋即而歸,廓爾喀派人至北京認罪。清朝兩次派軍入藏,驅逐廓爾喀的入侵,保衛了西藏,鞏固了邊防,增強了漢藏等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