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乾發展了"大一統",而且突破了曆代"內諸夏外夷狄"的傳統觀念,自康熙起放棄修長城,這就破除了2000年來的隔閡,使得"中外一家"成為現實,這直接為現代中國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次輝煌。
"康乾盛世"的結束,"在事實上告訴人們:封閉的傳統、文化形態、經濟模式雖然可以造就出表麵繁榮的景象,但卻無法克服自身固有的曆史局限,無法擺脫盛衰之變的惡性循環,更無法應付充滿競爭的世界一體化浪潮。中華民族要走向複興,必須在批判封建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道路。"(戴逸《論康乾盛世》)
8.收複台灣,平定藏亂
遠古時代,台灣就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台灣),當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上留下了對台灣最早的記述。隋唐時期稱台灣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師台灣。到宋元時期,大陸進入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其時的台灣,尚處在原始社會。統一前的台灣社會發展已展示出鮮明的大陸傾向,台灣經濟已開始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
公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灣。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和災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當局和鄭芝龍(鄭成功之父)曾經有組織地移民台灣。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乘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族勢力日益強大,明政府處境艱難之時,侵入台灣。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灣北部和東部的一些地區,後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製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把其收購到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一領導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但這次武裝起義被鎮壓下去。(陳長連《台灣問題的由來》)
1661年,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兩萬多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由金門進軍台灣。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向荷蘭殖民總督揆一至書:"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及之物,悉聽而歸。"揆一不肯投降。
於是鄭成功率軍途經澎湖停留,展開了收複台灣的偉大壯舉。由於收複台灣的行動是正義的,所以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支持。鄭成功的部隊在台灣西部沿海與荷蘭軍隊展開了許多場激戰,最後將荷蘭軍隊的據點熱蘭遮城包圍起來,並在海上連續打跑了荷蘭國內派來的援軍。荷蘭殖民者實在支持不住了,隻得投降,撤出了台灣。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將赤嵌城改為承天府,下設二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以台灣為"東都",拒絕歸複清朝。清朝對鄭氏集團最初采取"循於招撫,不事輕剿"的政策,想通過談判來實現國家統一。然而清朝三次勸降台灣鄭氏集團,鄭氏集團都無心歸降,於是康熙決定用武力收複台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病死,台灣發生內亂,康熙抓住這次內亂機會下旨,令總督姚啟聖、提督萬正色等合力訓練水兵準備進攻台灣,經過一年多的充分準備,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6月,提督施琅率領戰艦進軍澎湖。6月22日兩軍展開激戰,最後施琅艦隊大敗鄭軍軍艦,澎湖之戰以清軍的大勝給了台灣鄭氏集團重創,隨後為避免武力進攻台灣,康熙令施琅接受鄭經之子鄭克塽歸降。自此,台灣重新開始由中央政府管理,使中國實現了政治統一。清朝政府在台灣設立了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3個縣,統歸福建省管轄。
清朝政府收回台灣後實行移民政策。據統計,清朝統一台灣時,台灣的漢人隻有10多萬,但到了1877年,漢人已增加到300多萬。移民進入台灣後大量開墾荒地,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興的農業區域,並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等,使台灣的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個時期,台灣與福建、廣東的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麵地傳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