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清(4)(2 / 3)

其他的兩個人尚可喜和耿精忠也跟吳三桂差不了多少,他們藩下兵各有15佐領,又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並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遍置私產,坐地稱霸。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撤藩的機會來了。三藩之中的尚可喜是清廷的忠臣,可惜年老多病,便將其兵事交其子尚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為所欲為。尚可喜忍無可忍,就幹脆在康熙十二年上疏請歸老遼東,留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跟兒子分隔兩地,享受晚年清福。但是,清廷有一項最進步的規定,皇帝的兒子不一定加封親王。康熙批準了尚之信繼承王爵,但不允許尚之信接替老爹鎮守廣東,他說:"地方官職,沒有世襲的規定。"於是,康熙抓住此機會,開始了撤藩的第一步,當即命令尚可喜父子率屬下兵丁家小同撤廣東。

撤藩的信息從清廷傳出,吳三桂、耿精忠聞之,也奏請撤藩,他們自然不是效忠清廷的,奏請撤藩不過是一種手段,目的在於試探清廷的態度。在是否撤藩的問題上,清廷上下爆發了一場爭論,百官之中有不少忌憚三藩的勢力,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反對撤藩。因為一旦撤藩,必然會引發三藩的反抗。還是那一句老話,到了別人手裏的東西,要想搶回來,那隻能動用武力,而最後誰勝誰敗,就難以說得清楚了。三藩軍事實力雄厚,而清廷百廢待興,從表麵上看撤藩實在是危險的舉動。

康熙興許是少年人膽子大,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頂住了朝廷的壓力,堅持要撤藩,果然,不久後吳三桂起兵造反。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殺了當地巡撫朱國治,向清廷宣戰。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蓄發,易衣冠,發布檄文,倡言"興明討虜",呼清皇帝為滿酋。吳三桂可是個標準厚臉皮,當初他背叛明朝廷,換來了一塊藩地,自立為王,現而今,他起兵造反,竟然好意思說自己是"興明討虜",其實,不管他背叛還是所為的"興明討虜"都是為自己謀取利益罷了。掛羊頭賣狗肉的買賣,吳三桂做得熟練。

雖然,這個漢奸的嘴臉很多明朝遺臣已經明晰,不願出來理睬,但是,有些不明就裏的百姓仍舊被這層表麵的羊皮給哄騙住了,紛紛支持吳三桂討伐清廷。因此,吳三桂軍以破竹之勢,由雲、貴直衝湖南,長驅至嶽州,湖南全省盡為占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川,四川全省皆下。於是,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

看到吳三桂"買賣"幹得不錯,尚可喜之子平南王尚之信、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總兵劉進忠、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湖北襄陽總兵楊來嘉、河南彰德總兵蔡祿也都出於各自目的加入了這場攻打清廷的戰爭之中。這樣一來,中國西南全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原、西北一帶,都騷動起來,戰火彌漫十數省。

"清軍節節後退,後退到黃河一帶,仍不斷遭到沮喪的失敗。可是,有兩個重大的因素使形勢不久即行倒轉,一是吳三桂的漢奸招牌太過於響亮,不能發出明確的政治號召和建立堅強的領導中心,他既引導滿洲韃靼入關,又殺掉朱由榔全家,使他不能利用明王朝的慣性影響力。他隻有自己當皇帝,但在這個緊要關頭,新興的政權無法馬上產生向心作用。二是吳三桂老了,有老年人最容易發生的過度小心保守的心理狀態,不敢采取冒險行動。他要求絕對的安全,但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安全的革命和叛變。另一個因素是,吳三桂的對手是玄燁(康熙)大帝,這個中國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中國人史綱》)

康熙的作戰計劃跟吳三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吳三桂占領了湖南後,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乃轉而在湖南采取守勢,沿江布置防禦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為吳三桂打到這時已經有了畏懼心,想以湖南為根據地,跟耿精忠和王輔臣的叛軍彙合,分左中右三路夾擊清廷。於是他遂遣兵一由長沙犯江西,企圖與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陝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

就在這時,康熙又一次抓住了機會。他看出叛軍內部凝聚力不強,矛盾重重,經不起持久的軍事攻擊與政治瓦解。於是把重心放在吳三桂身上,堅決打擊吳三桂,決不給予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隻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來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

於是,在這個方針下,康熙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麵抵住吳三桂,並進擊湖南,又命嶽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還大膽放手,利用漢將漢兵來應付作戰,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在這樣的進攻策略下,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陝西的王輔臣和福建的耿精忠先後投降清朝。第二年,廣東的尚之信也投降了。吳三桂外援日削,獨自與清軍周旋在湖南一隅,並且,部分清軍已經通過江西圍攻長沙。吳三桂的敗勢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