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鼇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其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更加讓鼇拜認定康熙隻不過是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小屁孩子,不足為患。一次鼇拜稱病,好久不來朝拜皇帝,康熙便親自來到鼇拜府中探聽虛實。他徑直來到鼇拜的臥室,發現鼇拜在席子底下藏有利刃,康熙心中大怒,更加確定了鼇拜的狼子野心,但他很沉得住氣,不但不加責怪,反而安撫說:"滿洲勇士,身不離刀,乃是本色。"鼇拜聽了,對康熙的最後一絲警惕心就消失殆盡,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1669年5月,康熙決定采取行動。他首先將鼇拜的黨羽以各種名義派出,削弱鼇拜的勢力,然後派人將鼇拜召入宮中觀看"布庫"演習。鼇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自然對這些年紀十三四歲的小孩子,不加防範。康熙利用鼇拜的輕視心理,命令"布庫"少年將鼇拜擒捕。
被擒獲的鼇拜便是落架的鳳凰不如雞了,當初被鼇拜欺辱的清貴族乘機"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康親王傑書等人"列上鼇拜大罪三十,論大辟,並籍其家,納穆福亦論死"。照道理說,康熙應該照準,鼇拜張牙舞爪了多年,不將小皇帝放在眼中,擅權越位,深深觸傷了小皇帝的自尊心,敢覬覦皇權的人,理當誅滅九族。但是,康熙卻對鼇拜做出了寬大處理,他下詔說:"鼇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貫沒拘禁。"意思就是說鼇拜隻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蠻夷,姑且念在他為清廷效力多年,且屢建奇功的份上饒他一死,隻是處以終身監禁。主犯處理,再處理從犯。康熙僅是革除了遏必隆太師一職,不久後又還其公爵。對於鼇拜的其他黨羽也給予了寬大處理,同時,他還恢複了已死的蘇克薩哈的職位。"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鼇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正說清朝十二帝》)
少年康熙雖然年幼,但是心思縝密而鎮定。除掉了眼前的鼇拜後,另一個對他統治有妨礙的問題浮出了水麵,那就是三藩問題。三藩指的是清初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支割據勢力所轄藩鎮。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回溯十二世紀的往事,金帝國以雷霆萬鈞之力南侵,卻隻能推進到淮河為止。而它的後裔清帝國,卻迅速地把全部中國並吞,主要的原因是,金帝國在開始時便缺少得力的漢奸和漢奸兵團的幫助,以致完顏兀術雖然渡過長江,仍是一支盲目的孤軍。而清帝國入關時,已豢養了不少強有力的漢奸和漢奸兵團。"柏楊先生在這裏說的漢奸軍團便是三藩。清廷入關之後,為了更快地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南明小朝廷,同時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減少八旗兵傷亡,於是招降並重用一些明朝的降將,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武力。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留鎮雲南;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留鎮廣東;耿精忠被封為靖南王,留鎮福建。另一被封為王的孔有德和兒子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戰死,爵位由其女婿孫延齡繼承,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所以,四個叛將之中隻剩下了三個,成為藩王駐紮在清廷邊境。
據史書記載,當時"三藩勢成割據,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對於這樣強大的勢力,就算是這三藩並沒有反叛之心,康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也不會覺得安穩,而且三藩的存在,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餘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清廷沉重的負擔,所以削藩是他鞏固統治,興盛清朝的第二步,非削不可。
但是,削藩也如當初除掉鼇拜一樣不是容易的事情。三藩勢力之大,讓皇帝不得不忌憚。尤其是三藩之中最為強悍的吳三桂,軍事實力十分雄厚,他轄下藩兵不下10餘萬。而且這些軍隊都是吳三桂一手調教出來的,是隻知道有吳三桂,不知道有朝廷的死黨。麵對這樣一群實力集團,剛剛入關不久的清廷無論如何都沒有把握製約他,所以就處處退讓,並假以專製雲、貴二省的一切大權。當時清廷給雲、貴二省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製"四字。甚至,吳三桂可以隨意題補官吏,號曰"西選"。清廷派遣到雲南的官員很快就會被吳三桂收歸旗下,表麵雖然忠於清廷,實際上惟吳三桂馬首是瞻。
除軍事實力之外,吳三桂經濟實力也非常雄厚。據專家研究,他占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並且派遣許多人去做生意,販運遼東人參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