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陸續取得了開原之役(輕取開原)(1619年)、沈遼之役("精騎四合"盡殲守兵,攻下沈陽;五天後攻遼陽)、廣寧之役和覺滑島之役的勝利。
天命七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親統八旗勁旅,西征廣寧,二十日,圍西平,二十一日取西平,大敗明軍於平陽橋,二十四日入廣寧,廣寧守將投降,接著平陽、西興、錦州、大淩河、右屯衛、鬆山、杏山等四十餘城官兵俱降。二月十七日,努爾哈赤命諸貝勒統兵守廣寧,將錦州、義州等處官民遷於河東,回歸遼陽。明金第三次大戰又以明朝慘敗而結束。
努爾哈赤一個月內連拔明廷在遼東的兩大重鎮,盡占遼河以東的廣闊土地,登上了"遼東王"的寶座,於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遷都沈陽,開始了進駐遼沈地區的新局麵。
努爾哈赤統領八旗軍,在一係列的戰爭中,運用靈活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了八旗軍的優勢。毫無疑問,努爾哈赤帶領他的八旗軍取得了一場場有如神話般的勝利,他的輝煌戰績將永載史冊。
3.苦心經營,清軍入關
努爾哈赤及其統率的八旗軍奪得了一係列以少勝多的戰爭神話,堪稱戰神。但這位戰神一生的最後一場戰役卻敗給了明朝的一介書生袁崇煥。
努爾哈赤之所以敗在了袁崇煥這一關,首先,是因為他當時處於九尺高台即將建成的時期,大權獨攬,難免剛愎自用,幾乎將其當初對明起兵時的六大任人原則丟棄一空。戰神往往越戰越勇越戰越目下無人,目下無人勢必導致盲目輕敵,盲目輕敵包括認不清找不準敵人的薄弱點,而這往往就是要命的失敗前兆。努爾哈赤錯估了袁崇煥的為人,許他以高爵,豈不知人家原本就是明王朝無以複加的爵將了。這正如老子所說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袁崇煥不缺高爵,奈何以高爵誘之?沒弄清敵對力量的詳情,就貿然猛攻,遭致損兵折將,自己也落得一個重傷不治的下場。
從圖倫城一役到遭遇"寧遠之敗"以前,一生打過的勝仗就有十二次,努爾哈赤這位戰神是真正地活到老,戰鬥到老。他自己也曾經說過:"吾自幼於千百軍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幾經鏖戰。"(《滿文老檔·太祖卷》)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的繼位者是其第八子皇太極。皇太極十二歲喪母,他跟隨父兄,吃苦耐勞,體格健壯,勇力過人,習得一身騎射的好本領,"步射騎射,矢不虛發"(《清太宗實錄》),既繼承了本民族尚武的傳統風俗,又傾心學習中原文化,為他日後不斷完善國家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皇太極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記載,皇太極的生母孟古姐姐在臨死前想見葉赫的親人最後一麵,但葉赫怕有詐而拒絕了。為此,皇太極非常記恨葉赫的娘舅家。所以在滅海西女真最強的葉赫部時,他格外英勇奮戰,立了大功。以後的薩爾滸等重要戰役中,他持續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也是他最終在汗位之爭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據說,皇太極二十歲時隨軍出征攻伐烏拉部時,與其兄莽古爾泰急不可耐,想立即過河進攻。努爾哈赤對他們說,"用兵不能像你們想的那樣簡單,好比砍伐大樹,怎麼能一下子砍斷?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漸漸折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麼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廓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麼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麼能生存?"《(滿文老檔·太祖卷》)從此,"伐大樹"之說,深深留在了皇太極的記憶裏。據《清太宗實錄》載,後來他曾以此告誡臣下,要攻滅一個大明國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得打持久戰,從削弱它的旁枝做起,逐步切削,最後斷其主幹。
由於努爾哈赤沒來得及選定繼承人就故去了,所以後金汗位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是虛空無主的。據說,因天命汗努爾哈赤晚年甚是寵愛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所以要不是當時多爾袞尚幼,登上汗位的就可能是他而不是皇太極了。但無論如何,皇太極的確於1626年9月成為了天聰汗。
他執政後,采取了"安民"、"重本"、加強集權統治等一係列革新內政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皇太極不忘本民族是靠騎射安身立命的,因而十分重視尚武傳統。他對各牛錄額真說"勸農講武,國之大經"。命令他們在各自所管地方督促並率領老少於春、夏、秋三時勤於習射。他特別強調:"這是我國"製勝之技",怎麼能不努力學習?"(《清太宗實錄》)但在耕種與征戰發生矛盾時,寧可服從耕種。這就把安定的農耕生活提到了重要的地位。
皇太極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養,認識到發展文教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推行了振興文教的措施。他還規定從天聰六年起,八歲以上、十五以下的貝勒大臣子弟必須讀書。努爾哈赤當初創造的滿文無圈點,上下字雷同,人名地名極易弄錯,皇太極命巴克什達海酌加圈點,即後世所稱圈點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