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之時,清朝雖然建立,但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局麵,年幼的皇帝康熙還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輔政大臣的安排決策是不得已為之。在康熙即位前期,這四個輔政大臣相互製約,盡心輔佐幼主,鞏固了清在漢地的統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後期,局麵漸漸發生了改變。四位輔政大臣之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所以位居四輔臣之首,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鼇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而鼇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卻對權力最有野心。蘇克薩哈因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的舊部下,曆來就被索尼厭惡。所以鼇拜就抓住了機會,勾結與自己同屬於鑲黃旗的遏必隆,結成一黨,共同對付蘇克薩哈。
鼇拜,姓瓜爾佳氏。開始以巴牙喇壯達從征,屢有軍功,因此得到了皇太極的賞識,屢次加以提拔,直至"進三等昂邦章京",到了順治元年,順治帝對群臣進行功賞,"以鼇拜忠勤戮力,進一等"。不久,鼇拜又擊退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得了清廷大賞。
鼇拜此時得意洋洋,尾巴有點翹翹了,於是,在餘後的幾年之中,接連犯事,最嚴重的一次是叫"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事情敗露之後,皇帝大怒,本來就此事的罪責理當論死,但念在他屢有軍功的份上"詔宥之,罰鍰自贖"。鼇拜果然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第二年,就在"率兵駐防大同,擊叛鎮薑襄",又建軍功,再次得到清廷賞賜。但是,幾年後,鼇拜老毛病又犯了,忘記了舊痛,"複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由鼇拜的經曆來看,他當了輔政大臣之後,肯定不是一個能安穩的主兒,不犯事才叫奇怪。
1667年6月,索尼去世。這樣,輔政大臣就隻剩下三個。鼇拜跟遏必隆一起專心對付蘇克薩哈。
清軍入關之後,將占領土地按順序分給了八旗。當時的睿親王多爾袞領鑲黃旗,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間、任丘、肅寧、容城等縣。"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鼇拜為整治蘇克薩哈,便借分地一事挑起事端,"鼇拜以地確,倡議八旗自有定序,鑲黃旗不當處右翼之末,當與正白旗薊、遵化、遷安諸州縣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別圈民地補之。"朝廷官員大多覺得此事不妥,蘇克薩哈自然更是竭力反對。
朝廷分成了兩派,鼇拜跟遏必隆一派,蘇克薩哈獨自一派。剩餘的朝廷官員也不知道應該在兩派的鬥爭中站在哪一邊。當時,有一個盜馬賊被抓獲,鼇拜立刻將此人處斬,本來這事情就算完了,但是鼇拜卻連禦馬群牧長也一並殺死。這分明是鼇拜故意上演的殺雞儆猴好戲,意在立威,讓百官臣服。這一招果然靈驗,"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鼇拜皆首列。"
到此,鼇拜的尾巴第三次翹了起來,忘記了前兩次的舊痛。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可是康熙當時年幼,又沒有親政,對鼇拜無可奈何。索尼去世後,康熙決定親政。不過,要想真正地親政,就必須要廢除四大臣輔政體製。對於鼇拜等人來說,權力可是好東西,康熙要想把好東西要回去,那可是不容易。
蘇克薩哈在鬥爭中敗在了鼇拜之下,心裏一直氣不過,現在小皇帝要親政,他就想借機對付鼇拜。在康熙進行親政大典的第六天,蘇克薩哈就上書請求退隱。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上書退隱是一個信息,如果蘇克薩哈得到了康熙批準,那麼同為輔政大臣的鼇拜和遏必隆自然也應該順應局勢,將手中的權力交出去。蘇克薩哈這招,就是想跟鼇拜拚個"玉石俱焚",總之是我得不到好處,你也別想得到。鼇拜自然是不能讓蘇克薩哈的計策得逞。在康熙尚未做出反應之際,他就羅織了24條罪狀陷害蘇克薩哈,並強迫康熙將其處死。清除了蘇克薩哈後,鼇拜更加肆無忌憚,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決斷;對於康熙帝的有些詔令,他也敢公開抗旨。
康熙對鼇拜憎恨到極點,但鼇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便輕動。孝莊對鼇拜的跋扈行徑自然也了然於心,她告訴小康熙要懂得以退為進,麻痹鼇拜,暗中找機會除掉。於是,康熙聽從了祖母的勸告,故意裝作懵懂頑童,與自己的玩伴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