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還重用有才幹的漢人。他剛一即位,就把範文程招至左右,委以重任。當時明朝有寧遠巡撫袁崇煥駐兵寧遠,防守嚴密,清兵無法越雷池一步,又怕朝鮮和蒙古抄襲自己的後路。便趁明朝內部混亂之際,先出兵征服朝鮮和蒙古。在這兩方麵戰役中,範文程奇謀善策層出不窮,為大清掃平後路、壯大實力立下很大的功勞。
皇太極一即位,就大刀闊斧改革其父的弊政與落後的體製。據《清太宗實錄》載:皇太極力主"滿洲、蒙古、漢人視同一體",將滿漢合住改為分屯別居,漢人自立一莊,用漢官管理;恢複漢族奴隸的"民戶"地位,編為戶籍。優禮漢官,大量吸納漢、蒙古人加入後金(清)政權,續建漢軍、蒙古八旗,從而徹底改變其父所建單一的女真(滿)族政權,改造成統一的多民族的政權。又如,改官製,變體製,按明製設六部,廢"貴族共和製",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皇太極的一係列改革,從根本上消除了努爾哈赤晚年的社會危機,將清政權引導到蓬勃發展的道路。
隨著皇太極實現對清政權的進一步鞏固,對抗明廷的資本也就跟著越來越雄厚了。可以說,皇太極繼努爾哈赤後,為大清不日的最終入關、入主中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
皇太極在位期間,對明廷主要采取一麵議和自固,一麵不斷削其旁支的政策。在總的戰略上要與明朝爭衡,這是不可改變的。但在遼西受阻,一時不得不另找出路。他決定向蒙古進軍,一方麵征服尚未統一的蒙古餘部,另一方麵也是尋找從蒙古向明朝進攻的道路。同時,一直派一部分兵力在遼西以守為攻,不斷騷擾明邊境。
皇太極用反間計除去袁崇煥後,仍然堅持推行誘降政策,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紛紛歸降了後金。
在範文程的策劃下,皇太極很早就使用議和的手段來欺騙和麻痹明朝政府,在局勢不利於自己的情況下,就議和退兵,休兵養馬,等到兵強馬又壯時,就撕毀和約,縱兵大掠,奪取中原地區的人力物力。
皇太極及其父努爾哈赤趁著明朝日益衰落的有利形勢,代表新興的滿、蒙貴族和部分漢族地主階級,在遼東之地,躍馬挽弓,縱橫馳騁,取得了驚人的勝利,為清一代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是英勇善戰的軍事家,也是治國有方的政治家。但是他沒有帶領清軍入關就賓天了。
皇太極去世後,由於種種原因,此時最強的多爾袞把年僅六歲的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拱上了帝位。帶領清軍入關的任務就落到了時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身上了。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大汗,處心積慮,都沒能打開通往中原大好河山的大門,結果皇太極剛剛駕崩,天賜良機竟然不期而至。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於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明崇禎帝於煤山自縊殉國,明滅。
範文程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闖王入京,八旗軍可以趁機入關。於是上書倡議立即揮師入關,向李自成大軍發起進攻。他指出李自成"塗毒中原,殺害國君和國後,這是必討之賊"。隨後他列出李自成三個失敗的緣由,斷言李自成"雖用兵百萬、橫行無憚,可一戰破也",極力鼓動說:"我國上下同心,兵甲選練,聲罪以臨之,恤其士夫,拯其黎庶,兵以義動,何功不成。"(《滿文老檔》)在這份具有文獻意義的奏疏中,範文程再次強調要改變以往燒殺搶掠的政策,他說:"古未有嗜殺而得天下者,國家如果隻想在關東稱帝倒是可以,如果想將統一中原,非安撫百姓不可。"
後金朝廷采納了範的建言,立即下令連日急聚兵馬,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多爾袞、阿濟格、多鐸等很快就確定了入關大策。四月九日,多爾袞統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等共約14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的吳三桂出於自身根本利益的考慮以及種種眾說紛紜的複雜原因,一改投奔李自成的初衷,"翻然複走山海關",轉而與之對抗,並派人向清八旗軍求援。多爾袞實際上已經派人回沈陽調兵了,吸收吳滅農民軍是既定策略。但他故意緩慢進軍,無非是想得漁人之利,待李自成軍與吳三桂軍均精疲力竭之際,八旗軍再以旺盛的精力一舉大潰農民軍。多爾袞的鐵騎就這樣以破竹之勢入關了!
五月初二,多爾袞率領清軍,從朝陽門進北京城。多爾袞進紫禁城,臨武英殿禦政。接著,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在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軍殘餘勢力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從此,曆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4.智殺鼇拜,巧撤三藩
順治帝入關後做了不到兩年的皇帝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一個大好河山給了剛剛八歲的康熙。康熙八歲即位,跟自己老子當年一樣是個兒童皇帝。兒童皇帝憑借自己能力治國自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的祖奶奶孝莊便給自己的小孫子配備了幫手。當年,順治即位,因為隻有多爾袞一個幫手,導致了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麵,所以,這一次,康熙即位,孝莊就吸收了以前的教訓,給康熙配置了四大輔政大臣,讓他們相互製約,而且這四個輔政大臣都不從皇族宗室中的長輩中挑選,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這四個人分別是來自正黃旗的索尼、來自正白旗的蘇克薩哈、來自鑲黃旗的遏必隆和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