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人稱之為"邊牆"的長城主要是為防備蒙古族內侵而修築的,但大明的皇帝幾乎沒有想到,屢次破牆入關,進入紫禁城、取代自己江山的雖然也是少數民族,卻不是重點防範的蒙古族,而是疏於防範的女真人。這恐怕關鍵在於努爾哈赤適時的休養生息政策吧。這一政策無疑也起到了混淆視聽的效果--使明王朝沒有果斷地出兵扼殺逐漸強大的建州女真部。
努爾哈赤在以武力攻伐的同時,常用聯姻聯盟來籠絡人心、招撫各部。他不像生在漢家的崇禎皇帝那樣被實際上早已過時的傳統禮教的繁文縟節縛住了手腳,隻能在狹小的空間裏做垂死的掙紮。努爾哈赤有足夠自由的空間施展拳腳。他可以毫不避忌地與敵對力量聯姻聯盟。隻要是於他實現一統天下有利,他就與之聯姻聯盟。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的生母就是女真各部中曾經最為強悍的葉赫部落的一個貝勒的女兒。而這個最為強悍的葉赫部卻是淮南蒙古的一支建立的。事實上,後金至清初,滿族統治者為鞏固後方,全力攻明,對北方蒙古各部采取聯姻政策,與他們結為兒女親家,加強了血緣關係,因此,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福晉、側福晉以及他們子孫的後妃有不少都來自蒙古各部,特別是科爾沁部。同樣,太宗及太宗以後,也有很多清室公主下嫁到科爾沁部。
相對於漢人皇朝強烈而狹隘的大漢族才是正統的觀點,塞外的草原遊牧民族的先進意識由此可見一斑。
崇禎背後表麵看上去仍然是一個泱泱大國,內裏卻因內憂外患早已殘敗不堪了;努爾哈赤馬背上打天下,戎馬倥傯仗劍飄零一生,可他所到之處,一個真正的王朝正在崛起!
2.八旗製度,軍隊揚威
努爾哈赤迅速崛起後,得到了明朝的承認,陸續晉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明朝武官的二品散階。女真人中,努爾哈赤是繼海西哈達名酋王台之後第二位得此殊榮的),成為女真各部中官階最高、職銜最顯的有名酋長,這大大提高了其政治地位,加速了其統一女真的進程。早在他晉為都督僉事成為"建州王"時,就引起了女真其他部落的猜忌。當時女真最大的部落葉赫部感到自己的優勢受到了威脅,向努爾哈赤提出了領土的要求。遭拒絕後,葉赫部納林布祿便率領哈達、輝發部,聯合滿蒙九大部落攻打建州。
九部聯軍分三路向建州古勒山進軍。開戰前夕,探騎回報說敵軍的灶火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得數不清。努爾哈赤聽後卻倒頭繼續呼呼大睡。妃子富察氏沉不住氣推醒他:"都火燒眉毛了,你怎麼還能睡得著覺?難道你是亂了方寸,心裏害怕?"努爾哈赤答道:"我如果真是害怕的話,怎麼可能睡得這麼安穩?我知道葉赫遲早要來,因不知確切時刻而掛心,現在他們既來了,我倒是心安了。何況我順天命安疆土,葉赫部糾集九國來犯我,是逆天而行,我有什麼可怕的。"
果然,這場戰役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擊敗了九部聯軍。葉赫於是遣使向其通好,將東哥許給了他。當初為拉攏烏拉部,東哥是許給了烏拉部布占泰的。誰料戰場上布占泰被俘,東哥的父親布寨也戰死,東哥卻向哥哥布揚古貝勒說:"努爾哈赤是殺父仇人,誰能夠殺了他,我就嫁給誰。"於是,葉赫部以"殺努爾哈赤"的條件向諸部落公開為東哥征婚。結果努爾哈赤以悔婚奪婚為借口,一舉滅了海西女真哈達、輝發、烏拉三部。東哥後來嫁到了蒙古部,僅一年就鬱鬱而終了。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在黃、白、藍、紅四旗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旗,合為滿洲八旗。置分散女真人於旗下,旗人"出則備戰,入則務農",對於旗主,分屬君臣,除了從事生產外,還有納稅、服力役和當兵義務,平時生產,戰時從征。八旗兵製初創時,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具有行政、軍事和生產三種職責。八旗之編製,每三百人設一佐領,每五佐領設一位參領,每五參領設一都統。都統即旗主,旗下統領七千五百人。各旗旗主,都由努爾哈赤的子侄親屬充任,在本旗內,都統地位有如一國君主,旗下一切人員都必須完全服從旗主的命令。努爾哈赤本人則是八旗的最高統帥。他統率下的八旗兵軍紀嚴明,訓練嚴格。凡出征,令"死兵"在前衝殺,"銳兵"隨後跟進,戰後賞功罰罪。八旗初建時,不但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產職能。
閻崇年認為,八旗製度是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教聯結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機體。八旗製度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是清朝的一個核心製度,也是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統領的八旗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
李治亭評價八旗製說,如同其先世金代女真人所創"猛安謀克製",都是本民族的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製度,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發揮過巨大作用。此製為努爾哈赤原創,僅編滿洲八旗與一蒙古旗而止。畢竟是草創,缺失多有。真正把八旗製完善而定型,還是皇太極完成的。他增建漢軍八旗與蒙古八旗,是對八旗製的進一步創建;又把此製推廣到內蒙古(李治亭《必須還曆史以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