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清(2)(3 / 3)

努爾哈赤厚待撫順降將李永芳,擢升他為副將,還把孫女嫁給他,尊稱為"撫順額駙",並賞賜降民大量牛、馬、豬、犬、衣物、房、田,依照明製設官,令李永芳統管降民千戶。

明廷與後金議和不成,於是一場更大規模的戰鬥迫在眉睫了。明廷任楊鎬為遼東經略,調兵遣將,籌集糧餉,置購馬炮器械,進行戰爭準備,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旨在消滅後金的戰爭。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楊鎬對雲集遼沈的明各路大軍二十四萬(一說十一萬,一說四十七萬)製定了作戰方案:兵分四路,先分頭進軍,而後合聚赫圖阿拉,一舉圍殲後金軍。

一向重視偵察敵情的努爾哈赤,對明軍的動態早就了如指掌,後金舉國皆知大戰將臨。想當初,九部聯軍來攻時,建州兵將"皆失色",十分驚恐,軍心不穩;現在,雖然麵對號稱四十七萬的天朝"聖兵",敵眾我少,八旗勁旅卻鎮靜自若,從容應戰。這一戰關係到後金的生死存亡,正如兵法所雲"置之死地而後生",對於八旗軍而言,這一戰必打而且必勝。不打退明軍的進攻,努爾哈赤家族固然要被斬殺無遺,八旗官將士兵也在劫難逃,整個後金就要被徹底消滅,至少是大部被誅戮,殘存的少數"順民",也必然要再遭明帝奴役,重新為明廷統治。於是八旗將士堅定了他們必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對大軍壓境無所畏懼。

根據眾寡懸殊的實際情形,努爾哈赤料明軍東、南、北三路因道路險遠,不能很快就到,明智地製定了"恁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他將六萬八旗兵齊集赫圖阿拉附近,準備首先擊潰孤立冒進"違期先時出口"的明西路杜鬆軍。杜鬆將主力駐守在薩爾滸,自己則率一萬兵力攻打界凡城。明軍人數雖眾,但一分再分,兵力不集中,剛好給了努爾哈赤契機實行各個擊破的戰略。

努爾哈赤派大貝勒代善率兩個旗的兵力增援吉林崖,截擊杜鬆,使杜鬆兩部不能互援;自己則親率六個旗的將士進攻駐守薩爾滸(位於赫圖阿拉西一百二十裏,今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的杜鬆軍主力。八旗軍到達界凡以東時,努爾哈赤決定"先破薩爾滸山所駐兵,此兵破,則界凡之眾,自喪膽矣"。薩爾滸的明軍遭到突然攻擊,傷亡慘重,潰不成軍,紛紛逃往薩爾滸河西岸,結果在得力阿哈一帶全部被殲。努爾哈赤隨即馳兵會師代善,使杜鬆軍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圍,一場激戰過後,"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軍器與屍衝於渾河者,如解冰旋轉而下",杜鬆陣亡,明主力西路軍全軍覆沒。

第二天,努爾哈赤又馬不停蹄揮師攻擊進至尚間崖的明北路馬林軍。努爾哈赤抓住明軍不熟悉地形,行軍遲緩以及各路軍自顧不暇,根本不能互援的弱點,充分發揮八旗軍長年慣於在白山黑水之間騎射的優勢,擊潰了北路明軍。緊接著移兵南下,迎擊明東路劉廷領軍。劉廷治軍素以嚴整著稱,行則成陣,止則成營,炮車火器齊備,裝備精良。努爾哈赤針對劉廷軍的這一特點,製定了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戰術。當時,劉廷軍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正向距赫圖阿拉五十裏的阿不達裏岡行進。努爾哈赤自己率四千兵守城,一麵將主力軍派往阿不達裏岡設下埋伏,一麵著一批兵卒持著杜鬆令箭冒充明軍,謊稱杜鬆軍已逼近赫圖阿拉,要劉廷速進,與杜鬆會師攻城。劉廷中計,下令輕裝急進。東路軍到阿不達裏岡時,遭到伏擊而慘敗,劉廷陣亡,協同劉廷作戰的朝鮮軍隊被迫投降。

楊鎬坐鎮沈陽,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但對四路明軍,卻未能及時作出任何策應,直到三路全潰後,才慌忙急令南路李如柏軍撤兵。後金軍作勢佯裝追擊李如柏撤軍,明朝軍士驚恐逃竄,自相踩踏,死傷千餘人。至此,薩爾滸之戰以八旗軍的全勝落下了帷幕。

薩爾滸之戰,是八旗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是明廷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以處於劣勢的兵力,五天之內即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十多萬人,繳獲軍用物資無數,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次大獲全勝,後金政權更趨穩固,並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

葉赫部也參加了這次戰役,以助明軍一臂之力,見明軍潰敗便慌忙撤退。明軍自遭此慘敗後,被迫采取守勢,在戰場上完全陷入了被動,遼東局勢日趨危急。為挽回遼東局勢,明朝派熊廷弼經略遼東。於是努爾哈赤調轉兵鋒,集中力量進攻葉赫,並發下誓言:"不克葉赫,誓不回師!"布揚古被殺,葉赫部宣告滅亡。努爾哈赤將葉赫的平民遷到建州,入籍編旗,變成了自己的臣民。

至此,努爾哈赤終於在他的有生之年基本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前後花費了三十六年的時間,從"遺甲十三副"到"北自蒙古,南至朝鮮,同一語言者俱征服"。努爾哈赤確實是女真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