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封建王朝已經走進了曆史的最後時刻--大清,往日歲月中的強盛情節或許依然可以在清朝宮廷曆史記載中尋找到幾處,但是這種尋找的機會是越來越少,清朝最後的燦爛也將帶著輝煌與失落呈現世人麵前,在水與火的煎熬中掙紮生存。
清朝作為由女真族建立的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一統中國的少數民族王朝,其以本身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政治作為,而影響了中國17世紀至20世紀初期的近三百年的曆史。大清王朝作為一個高度奉行皇帝集權的政治統一體,最終在盛行西方民主政治的情形下被顛覆,從而成為中國封建史冊中的最後一個帝製朝代。因此作為一個封建帝製與現代民主製的過渡王朝,又是一個離如今時代最近的曆史時期,它所產生的曆史吸引力是巨大的。
1.大明衰敗,建州蘇醒
自明萬曆中期開始,皇帝不理朝政,政治腐敗,關外女真興起,明朝開始走向衰亡。一個王朝的式微怎能與另一個王朝的勃興相抗衡?明王朝統治近三百年,早已不複初統天下時的生氣與霸氣了。而與此同時,努爾哈赤羽翼漸豐,勢力已經雄厚,這種新生勢力銳不可當。曆史總是要向前發展的,一種強大勢力的興起勢必取代已走向式微的現有權力機構。王朝更迭的不可違之命就這樣落到了崇禎的頭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0~1644年),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春日)生於紫禁城慈慶宮,為太子朱常洛第五子,母劉氏地位低微,生產後失寵,移居冷宮,不久鬱疾而終。四歲即喪母的朱由檢改由西李選侍監護。西李為人刻薄,嫉妒成性,為爭寵不擇手段。有這樣一位養母,跟十歲喪母的努爾哈赤相比,幼年崇禎的光景似乎更慘淡。六歲時,"梃擊案"發,他首次陪同祖父(萬曆皇帝)及父、兄召見朝臣,就目擊禦史劉光複被當廷杖責而死。直到十一歲時,西李因"移宮案"被逐,改由仁慈寡言笑的東李選侍監護。適逢魏忠賢、客氏用事,東李不久即憤鬱而終。據載,熹宗薨後,朱由檢奉張皇後之命由信王府入宮裏守靈,為防不測,在初進宮的前幾天,一直靠從自己王府偷帶去的食物果腹。
當努爾哈赤馳騁沙場戰無不克時,崇禎還隻是一個生於式微王庭,前途未卜的孩子。崇禎七歲時,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稱大汗;九歲時,努爾哈赤以"七大恨"伐明,占領撫順;十歲時,明金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
所以十八歲一即位,麵對內外憂患深重的政局,崇禎殷殷求治,很想有所作為。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相較前幾朝皇帝來說,崇禎的確可算一代明君。
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並非昏庸無能之輩,親政之初即采取韜光養晦、以守為攻、懷柔和麻痹權臣的策略,時機一成熟便果斷地鏟除客、魏奸佞集團。他在位期間,克己奉國,勤儉自律,竭力糾正各種弊政,嚴厲懲誅貪官汙吏,整肅吏治,飭慰軍伍,可以說是勵精圖治、鞠躬盡瘁,是不該做亡國之君的。也有人持相反論調,認為崇禎其實並無能力,他雖然一上台就懲治了魏忠賢,但根本處理不好君臣關係,生性太多疑,剛愎自用,臨死前還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為群臣所誤。
實際上,即使天降一位智慧直追諸葛孔明、雄才偉略勝魏武、比崇禎強萬萬倍的治世奇才,也不能扭轉乾坤,挽救大明的衰頹與覆亡,原因不是人而是內憂外患掏空了龐大的明王朝。
明末,軍閥割劇,各占一方為霸,不聽朝廷指揮,朝廷卻還要負責其開銷;貪汙成風,貪官體係龐大而嚴密,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張巨大而結實的網。特別要指出的是腐敗之風甚至擴展到了軍隊,軍隊不但戰鬥力低下,而且還經常擾民。統治者大興土木導致國庫虧空,苛捐雜役導致民不聊生,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更兼連年災荒不斷,旱災、水災、大饑荒、疾病、鼠疫,百姓生活在死亡邊緣,但那些官吏士紳,糧倉的穀子都爛了,也不拿來振濟災民。
據河南省水文水資源信息網載:萬曆二十一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水災,受災縣41個,人物房產衝陷殆盡。崇禎五年,河南省發生特大水災,黃河決孟津口,橫浸數百裏。有記載可查的受災縣54個。災情慘重。
崇禎十一年至十四年,河南發生連續4年大麵積的特大幹旱,災情遍及全省,有70餘縣為重災區,河南各地井河皆竭,濠溝揚塵,蝗蟲蔽天,瘟疫流行,野無表草,田無人耕,人饑相啖。史籍記載"人相食"的有60餘縣。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起義軍圍攻開封,明軍決黃河堤,水灌起義軍軍營,起義軍亦另決一口,二水會流衝灌開封,造成開封全城覆沒,幾十萬人遭受滅頂之災的悲劇。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天災本就可以加速一個王朝的毀滅,更何況一個王朝還到了人為製造災禍的地步!明末黃河流域發生的長達二十餘年的水、旱災害,最終導致陝西饑民大起義。由水、旱災造成的動亂,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經年的饑荒導致軍人、農民身體羸弱,這無疑大大削弱了朝廷的軍隊與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有關學者認為,這既是明朝在關外作戰越來越被動,苦苦支撐的根本原因,也是南明沒有像南宋那樣英勇抗擊蒙古四十多年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