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則長,亂則亡。明王朝既亂而久不治,則理所當然會亡。尊道則長,背道則亡。明王朝自明英宗朱祁鎮始,背道已久,以至有人說"整個二十五史,沒有像明朝這麼胡鬧的朝代"。由此,明王朝怎能不亡?就在明王朝走向衰亡的同時,建州女真正一步步走向強盛。建州女真發跡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在遼東苦寒之地,長白山脈北麓小興安嶺以南赫圖阿拉廣袤的土地上,遼後裔建州女真部在此發跡,生活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素來都以強悍著稱。
江南吹麵不寒的楊柳風是永遠不會光臨苦寒的遼東的。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風刀霜劍嚴相逼迫,鑄就了獨一無二的東北人。他們天性豪爽,激情而張揚,內質剛毅,外表強悍,可謂表裏如一。這片苦寒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壯士。
燕山腳下,便是大明國都。天子居住所在,自然是人煙密集繁華輻輳之地。這塊寶地便是苦寒的遊牧民族夢寐以求的樂土。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了區域性政權--金朝,國號"大金",定都會寧(今哈爾濱阿城白城)。金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遷都燕京(今北京),轄境北至外興安嶺上的火魯火疃謀克,東臨海,西以"界壕"與蒙古為鄰,南達淮河,與南宋並立。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四百多年後,女真族出了個智勇雙全、出類拔萃的人物--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肩負著祖祖輩輩的夢想與期望,帶領族人踏上了前往樂土的艱難跋涉之旅。努爾哈赤用其一生書寫了一部赤手空拳的奮鬥史。
努爾哈赤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生於建州女真蘇克蘇滸河部的赫圖阿拉。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爾,原是元朝斡朵裏萬戶府的萬戶,明永樂三年(1405年)應明成祖朱棣的招撫,入京朝貢,封授建州衛指揮使,後掌建州左衛,晉升至右都督。他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先後擔任過建州的左衛指揮使。努爾哈赤十歲喪母,繼母待他刻薄,"撫育寡恩",少年努爾哈赤吃了不少苦頭,但長期的磨練也練就了他強健的體魄,這為他日後成長為成吉思汗那樣的一代天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據傳他曾經寄居外祖父、建州首領王杲家。在當時的建州女真諸部中,王杲的勢力最強,《清史稿》稱他"生而黠慧,通番、漢語言文字,尤精日者術"。他勇敢多謀,武藝超群,兼通女真語和漢語,成為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領。
由於努爾哈赤繼承了優良的家族基因,加上他常到撫順、清河(今本溪北清河城)等地經商,廣結朋眾,學會了蒙古與漢族的語言文字,還從《三國演義》及《水滸傳》中學習韜略兵法,默默將遼東山川形式與道路險夷謹記於心,因而十八九歲成為大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下時,"讚畫成梁軍務","每戰必先登,屢立戰功",聰睿能幹,備受器重。根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努爾哈赤曾經擔任過建州左衛都督,比其他女真族人有更多的接觸漢文化的機會。他曾多次奉命赴明都北京城進貢,領略了中原王朝的禮儀製度與政情民俗。這對他以後建立後金政權儲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閻崇年指出,萬曆初年,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利用蒙古與女真、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內部的各種矛盾,縱橫捭闔,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誘威脅,以實現明廷對遼東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統治。這實際上是延續了10世紀末契丹人對待女真的政策。當時,契丹統治者對女真人采取分化政策,他們把女真人的一部分強行遷入遼境,編入遼的戶籍,直接加以控製,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清太祖武皇帝弩兒哈奇實錄》(努爾哈赤,又稱弩兒哈奇。明朝文獻記錄中常稱其做"奴兒哈赤"或"奴哈奇兒",有輕蔑的意思)載:"(女真)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淩弱,眾暴寡。"
這是明王朝希望維持的狀態。女真越亂,各部互相牽製,勢力此消彼長,整體力量得不到最佳發揮,就永遠都不可能強大到能與明廷相抗衡。
但是,天下形勢,素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女真需要進一步發展,穩定統一勢在必行。
從10世紀末開始,女真族的完顏部就開始從事農耕生產,飼養牲畜,逐漸定居下來,定居點主要在按出虎水(今哈爾濱東南阿什河)流域,並開始了冶鐵,用鐵製造農具和武器。生活於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善於爬山打獵,也慣於水上捕魚。女真地區物產豐富,有黃金、人參、珍珠、牛、馬、麋鹿、狐貂、海東青等。約自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以後,女真社會隨著強鄰壓迫的減弱和對外交換的繁興,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明末女真外貿得到迅猛發展。互市日繁,有的市場"月月開市,牛布諸物無所不有"。除正常的互市貿易以外,還有不定時的民間自由貿販。萬曆初年,建州女真勢力坐大,每入貢千五百人(《明世宗實錄》),超過限額三倍,反映了貢市貿易發展的事實。此外,據《大明會典》卷記載,嘉靖六年(1527年)議準,入貢回賜準予折價。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明廷應女真酋長要求,將回賜撫賞全部改為折銀。僅此一項,每年就有大批白銀流入女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