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認為,黨的建設過程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地聯係著,同黨對於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之正確處理或不正確處理密切地聯係著。中國共產黨18年的經驗證明: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因此,加強黨的建設,必須同正確處理統一戰線的問題密切聯係起來,必須同武裝奪取政權這個革命的中心任務密切聯係起來,必須同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係起來。
毛澤東還第一次提出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命題,並指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理解,集中十八年的經驗和當前的新鮮經驗傳達到全黨,使黨鐵一樣地鞏固起來,而避免曆史上曾經犯過的錯誤——這就是我們的任務"。
毛澤東、劉少奇、陳雲等黨的領導人有關黨的建設的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對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中國共產黨,具有深遠的意義。
吳佩孚至死不當漢奸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直係軍閥的首領。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失敗,逃往嶽州(今嶽陽)。1925年10月與孫傳芳聯合,在武漢出任討賊聯軍總司令。1926年聯合張作霖進攻馮玉祥國民軍。當年,在與北伐軍作戰中失敗。逃往四川,自此失去兵權,通電退出政壇,做了寓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吳佩孚通電聲討偽滿洲國。1932年寓居北平什錦花園。吳佩孚雖然失去兵權,但其影響尚在,遂成為日本特務機關收買、拉攏的對象。1935年華北事變後,日軍多次拉攏引誘吳佩孚當漢奸,均遭嚴辭拒絕。
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後,日軍指使汪精衛拉攏、引誘吳佩孚出任偽職。1939年5月22日,汪精衛托原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趙叔雍,致信給吳佩孚,宣稱中日之間非恢複和平無以內除共禍,外應世界大勢;非組織統一有力、自由獨立之政府,無以奠定和平。因此,期與海內豪俊,共謀挽救。5月27日,汪精衛又托吳佩孚私人代表、偽開封"綏靖"公署駐漢口辦事處主任陳中孚,再次致信給吳佩孚,厚顏無恥地表示願與所謂海內仁人誌士共同收拾局麵。麵對汪精衛的引誘,6月7日,吳佩孚複信汪精衛,並於6月25日由陳中孚到天津麵交汪精衛。吳佩孚在信中說,要實現和平,必須保全國土,恢複主權,並稱自盧溝橋事變後,一直都在北平,以主張和平為惟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