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施行新縣製的根本意圖,在把地方上的政治、財經、教育、地方武裝、民眾組織和訓練緊緊地控製起來,並限製共產黨的發展,因而要求各省應不分敵後與前方,一律遵照實行,在3年中完成。但實際上,新縣製並未得到很好的推行。新縣製從1939年9月開始推行,到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覆亡,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9年至1942年。根據新縣製的推行計劃,1942年為預定完成的最後年頭,但據統計,在19個省1469個縣中,有944個縣實行了新縣製,調整了1053個縣政府,建鄉鎮公所25069個,保辦公處318367個。即便如此,無論是推行新縣製最早的四川、湖南、浙江等省,還是部分實行新縣製的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均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第二階段,從1943年至1945年。鑒於各省推行新縣製不力的狀況,國民政府決定繼續在各省施行新縣製。據統計,截至1943年底止,共有四川、西康、雲南、貴州、廣東、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蘇、山東、山西、綏遠、陝西、甘肅、寧夏、青海21省已經實施。至1944年,在全國1362個縣中,已有1107個縣實施了新縣製。
第三階段,從1946年到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為搶奪抗戰勝利果實,挽救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繼續推行和強化新縣製。這一時期新縣製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所謂民意機關,為"製憲國大"作準備;改革農村財政,加大對農民的剝削,以籌措巨額戰費,應付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整飭保甲,編查戶口。隨著國民黨統治在大陸的覆滅,新縣製遂告結束。
新縣製的推行曆時10年,雖然進展不力,但在加強國民黨對基層政權的控製,強化基層政權對人民的法西斯統治,限製共產黨發展方麵是起了作用的。新縣製之所以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除了本身存在反共反人民的反動特性外,還與其本身麵臨的困難有關。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稱,實施新縣製約需保甲長710‘餘萬人,為此須訓練1100餘萬人;經費最低需1.7億餘元,需增加約6億元。對國民政府來說,這顯然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新縣製的推行,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憲政運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和民主人士積極要求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大會,通過真正的民主憲法,決定抗日救國方針,選舉國防政府。麵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蔣介石玩弄起憲政騙局,妄圖假憲政之名,行法西斯專政之實,抵製共產黨和各界人民要求改造政府的主張。1939年9月國民參政會一屆四次大會召開,國民黨方麵參政員突然提出"建議政府,召開國民大會,製定憲法,開始憲政"的提案,得到會議的一致讚同。會議經過討論,通過了《請政府定期召集國民大會製定憲法實施憲政案》。為協助政府加速推進憲政,會議成立了國民參政會憲政期成會,由蔣介石指定張君勱、張瀾、周炳琳、杭立武、史良、陶孟和、周覽、李中襄、章士釗、黃炎培、左舜生、李璜、董必武、許孝炎、羅隆基、傅斯年、羅文幹、錢端升、褚輔成19人為委員,黃炎培、張君勱、周覽為召集人。在11月召開的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定期召集國民大會並限期辦竣選舉案》,規定在1940年6月底以前結束國民大會代表的選舉,11月12日召集國民大會。
國民黨允諾推行憲政後,後方憲政運動紛紛以各種形式開展起來。10月1日,參政員褚輔成、張瀾、沈鈞儒、江恒源、莫德惠、章伯鈞、胡石青、李璜、左舜生、張君勱、張申府、王造時等12人在重慶舉行憲政座談會,中共參政員董必武、吳玉章及新華日報社長潘梓年應邀出席。座談會決定組織憲政促進團體。10月18日,褚輔成、沈鈞儒、秦邦憲等在重慶召開第二次憲政座談會,到會七八十人,討論憲政與抗戰建國問題,強調隻有民主才能動員全國人民。10月26日,國民參政會決定在四川省成都、萬縣、閬中、宜賓及西康省雅安設辦事處,分別由李璜、褚輔成、張瀾、黃炎培、林虎任辦事處主任。11月5日,第三次憲政座談會舉行,討論"五五憲草"如何征求民意。30餘人發了言,要點為:請政府開放人民言論集會結社出版自由;由召集座談會之25位參政員指定負責人籌備一具體組織;將三屆座談會中之意見尤其是關於修改國民大會組織法與選舉法的意見轉達政府。11月19日,重慶各界舉行第四次憲政座談會,決定成立憲政促進會,選舉黃炎培、沈鈞儒、董必武等84人為籌備委員。11月30日,憲政促進會常委會在重慶組成,推定孔庚、張申府、董必武、秦邦憲、劉清揚、章乃器、褚輔成、沈鈞儒、左舜生、李中襄、史良、曹孟君、張友漁、許寶駒、許孝炎、黃炎培、黃德惠、章伯鈞、沙千裏、梅龔彬、康心之、於毅夫、韓幽桐、李璜等25人為常委,下設秘書處及宣傳、聯絡、研究3個委員會。12月1日,憲政促進會籌備會舉行首次常委會,推張申府為秘書處主任,沈鈞儒為宣傳委員會主任,左舜生為研究委員會主任,章伯鈞為聯絡委員會主任,另推張申府、章乃器、於毅夫3人負責起草憲政促進會章程、宣言及工作綱領,孔庚、李中襄等5人負責辦理立案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