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開始。贛北奉新、靖安一帶日軍第一○一、第一○六師團主力在贛北發動鉗製性進攻,企圖奪取修水、銅鼓,直下平江、瀏陽,與湘北日軍相呼應。當天,鄂南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一部亦自崇陽南下進攻湘北。18日,日軍第六師團全部及第十三師團一部、海軍陸戰隊自湘北新牆河北岸發動進攻。19日,第三、第六、第十三師團在大量空軍配合下,繼續向新牆河北岸推進。當天,日軍第一○一、第一○六師團一部攻陷高安。中國軍隊第三十二、第七十四軍協力反攻,激戰兩晝夜,於22日晨收複高安。20日,鄂南日軍第三十三師團自通城向東南移動,配合湘北日軍進攻。23日,日軍分三路向長沙大舉進攻。一路渡過新牆河進犯平江新市;一路在洞庭湖東岸之鹿角市及營田附近登陸,進犯橋頭驛,與關麟征第十五集團軍遭遇;一路由通城南竄與楊森第二十軍、夏楚中第七十九軍等部在麥市、長壽街附近發生激戰。至29日,長沙外圍各重要據點皆被日軍占領。
軍發動全線進攻後,蔣介石根據日軍進攻態勢,於9月22日命令薛嶽,令其到萍鄉指揮,督率贛北、鄂南及湘鄂邊山地遊擊部隊作有力的遊擊;在株洲、瀏陽、醴陵各重要地區布置兵力阻敵深入,並在長沙附近埋伏一個軍,乘敵進入長沙立足未穩時逆襲,衡陽應避開直接防禦。中國軍隊遂分路阻擊。在贛北,將日軍第一○一、第一○六師團阻擊於上富、甘坊、修水;在鄂南,將日軍第三十三師團逐回通城;在湘北,中日軍隊幾經激烈戰鬥,相持於新牆河兩岸。日軍因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到達長江外圍時,已無力再行前進;加上日軍主旨在打擊第九戰區精銳主力,因而在到達長沙外圍時,已達到作戰目的,乃決定後撤,從而為中國軍隊反攻創造了條件。10月2日,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部署湘北全麵反攻。贛北第十九集團軍羅卓英部、鄂南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湘北第十五集團軍關麟征部參加戰鬥。當天,長沙外圍山穀地區日軍被切成數段,橋頭驛、上杉市、王公橋、李家段等日軍據點均被奪回,福臨鋪以北日軍後路被斷絕。3日,進攻長沙的日軍分三路潰退,一路由長壽街向修水潰退,一路由平江向通城潰退,一路由鐵路正麵向嶽陽潰退。中國軍隊乘機克複長沙東北金井等據點。10月4日,中國軍隊克複湘陰,旋向汩羅江北推進,5日連克營田、汩羅、平江等地。岡村寧次乃於當日下令日軍全線退卻,中國軍隊乘勝追擊,於10月6日擊退圍攻長沙日軍,恢複原有陣地。10月7日,日軍第十一軍前方指揮所從成寧撤走,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
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共傷亡3萬餘人,中國軍隊死傷約4萬人,是七七事變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用武力迫使日軍回到戰役前態勢的一次戰役。
國民政府推行"新縣製"
為加強對基層政權的控製,從根本上打擊、瓦解地方實力派的分裂割據基礎,鏟除共產黨勢力及影響,國民政府於1939年下半年起,在大後方各省推行新縣製。
6月28日,蔣介石在中央訓練團作了縣各級組織問題的講演。嗣後,國防最高委員會根據蔣介石講演精神,召集一大批專家學人,草擬了《縣各級組織綱要》及《縣各級組織綱要實施辦法》。同時,國民政府行政院設立縣政計劃委員會。1939年9月19日,國民政府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16條;10月19日,又頒布了《縣各級組織綱要實施辦法》。這兩個文件規定,縣為地方自治單位,區署為縣政府的輔助機關,縣以下為鄉鎮。鄉鎮之劃分以10保為原則,保之編製以一10甲為原則,甲之編製以10戶為原則。鄉鎮長、保長必須經訓練及格者方可充任。縣自治的工作分為14項,即:編查戶口;規定地價;開墾荒地;實行地方造產;整理財政;健全各級行政及自治機構;訓練民眾;開辟省縣鄉交通及電話網;設立學校;推行合作;辦理警衛;推進衛生;實行救恤;厲行新生活,改良風俗。為便於國民黨直接控製政權,加強黨權統治,改善黨政關係,規定黨政層級完全配合,縣長必須為國民黨員;縣以下采融黨於政方針,鄉鎮設分部,保甲設小組,層層節製,逐級運用。蔣介石還提出,新縣製實施後,國民黨總數要擴充五分之一,中央委員每人至少要征求6人人黨,尤其要征收各地鄉鎮保甲長入黨。規定設立各級民意機關,縣設參議會,鄉鎮設鄉鎮民代表大會,保設保民大會,甲設戶長會議(必要時得舉行甲居民會議)。這實際上是假冒民意機關之名,利用中國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保甲製度和宗法製度,加強對農村基層政權的統治。蔣介石把新縣製的14項工作歸結為"管教養衛"4個方麵,其中管是根本精神所在。鄉鎮區域應與教育、警察、衛生、合作、稅征等區域合一;地方武裝組織,鄉鎮為鄉鎮國民兵隊,保為保國民兵隊,甲為國民兵班,隊長由鄉鎮長、保長兼任;教育方麵,鄉鎮設中心學校,保設國民學校,鄉鎮長、保1乏兼任校長,學校教師兼任鄉鎮保幹事等職務。管教養衛合一,即政治、武力、教育合一,是新縣製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