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團聘請吳稚暉、戴季陶、孫科等9人為中央團部指導員。1943年3月29日至4月12日,三青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會上,戴季陶提出"立大誌、發大願、做大事、成大業,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的做人方法20條。會議聽取了各方麵的報告,通過《團務工作改進案》、《為增進黨團聯係本團應參加各級黨政聯合機構案》、《發動青年建設新中國案》、《發展團務十年計劃總綱案》等議案。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構。選舉吳稚暉、戴季陶、孫科、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葉楚傖、張伯苓、蔣夢麟、陳果夫、顧孟餘11人為指導員,周鯁生、李任仁、嚴立三、陳豹隱、楊瑞六、盧作孚、傅斯年、顧頡剛、李蒸、陳策10人為評議員;張治中、陳誠、陳立夫、朱家驊、陳布雷、胡宗南、穀正綱、王東原、湯恩伯、賀衷寒、康澤、蔣經國等72人為中央幹事會幹事,杭立武等24人為候補幹事;王世傑、邵力子、吳鐵城、譚平山等49人為中央監察會監察,韋永成等19人為候補監察。大會還決定以3月29日黃花崗烈士紀念日為中國青年節。張治中為中央於事會書記長。到1943年,團員發展到54萬人。1947年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三青團並人國民黨,三青團員一律為國民黨員,三青團名義隨之取消。

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成立

為加強對侵華日軍在政治上、戰略上的統轄,適應建立汪偽政權的需要,加緊對重慶國民政府的誘降,1939年9月4日,日本大本營決定在南京成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9月23日,日本大本營又下令撤銷華中派遣軍番號,下達中國派遣軍和第十三軍戰鬥序列。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總參謀長為阪垣征四郎中將,總司令部設於南京。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下轄華北方麵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第三飛行團、中國派遣軍直轄部隊(第七通信隊、華中氣象部、第四鐵道部等)。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及總司令官從1939年10月1日起行使統率侵華日軍的職權。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所轄部隊情況如下:(1)華北方麵軍。司令官為岡村寧次大將,參謀長為笠原幸雄中將。下轄第一、第十二軍,駐蒙軍及方麵軍直轄部隊,計9個師團、12個旅團、1個騎兵集團、電信第五聯隊、華北氣象部、第二野戰鐵道部、中國駐屯憲兵隊。(2)第十一軍。司令官為岡村寧次中將(旋晉升為大將,調任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參謀長青木重誠少將,司令部設於漢口。下轄第三、第六、第十三、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一○一、第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十四旅團,野戰重炮第六旅團。(3)第十三軍。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參謀長為櫻井省三少將,司令部設於上海。下轄第十五、第十七、第二十二、第一一六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旅團。

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成立時,總計24個師團80萬人。從成立到1940年底,日本大本營對侵華日軍進行調整。經過調整後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轄華北方麵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三飛行集團,共計27個師團、21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和1個飛行集團。為適應中國戰場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需要,1941年3月,畑俊六大將接替西尾壽造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總參謀長後宮淳中將接替阪垣征四郎出任。1941年7月,撤銷華南方麵軍序列,編組第二十三軍,司令官為酒井隆中將,參謀長為粟林忠道少將,司令部設在廣州。下轄第三十八、第五十一、第一○四師團,獨立混成第十九旅團,第一獨立步兵大隊,第一炮兵隊。8月,將第二十三軍編人中國派遣軍戰鬥序列。9月,大本營計劃調第三飛行團參加南洋作戰,11月,下令另編第一飛行團,擔負中國戰場的作戰任務。經過調整,中國派遣軍下轄華北方麵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三軍、第一飛行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為繼續擴大戰爭,再次對侵華日軍進行調整,至1943年1月,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煙俊六大將,總參謀長為河邊正三中將。下轄華北方麵軍,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三軍,第三飛行師團,共計23個師團、15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戰車團、1個騎兵旅團和1個飛行師團。日軍在中途島海戰失敗後,為奪回太平洋戰爭的主導權,再次對侵華日軍進行調整。至1943年年底,侵華日軍共24個師團、1個戰車師團、1個飛行師團、11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旅團、1個特別警備隊,以上兵力都歸中國派遣軍統轄。

為實施1號作戰,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1944年,日本大本營對侵華日軍再作調整。至1944年12月止,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為岡村寧次大將,總參謀長為鬆井太久郎中將,副總參謀長為佐藤賢了少將。下轄華北方麵軍、第六方麵軍、第十三軍、第五航空軍,共計25個師團、1個戰車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11個獨立步兵旅團、8個野戰補充隊、1個騎兵旅團、1個特別警備隊和1個防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