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偽聯合準備銀行經理兼天津海關監督程錫庚在英租界大光明戲院遇刺斃命。兩周後,英方逮捕4名華人指為嫌疑犯,日方要求引渡。6月12日,日軍以英方拒絕引渡4華人為借口,宣布將於48小時內封鎖英法租界。事件發生後,英國外交部於18日發表聲明,指出日本封鎖天津租界,目的在迫使英國合作建立"東亞新秩序"。20日,英駐日大使克萊琪與日本外相有田八郎進行會商,日本要求英國放棄親蔣反日政策。7月15日,雙方就天津租界事件在東京舉行談判。經過多輪談判,7月24日,英日在東京達成《有田一克萊琪協定》,規定,英國政府完全承認日本在中國造成的實際局勢;英國知悉在華日軍為保障其自身安全與維持其占領區內公安目的,應有特殊之需要,表示決不幹涉日軍在中國的侵略行為;日軍有權製止或消滅阻止日軍或有利於日軍之敵人之行為與因素,凡有妨害日軍達到上述目的之行動,英政府均無意加以讚助。《有田一克萊琪協定》是英國對日妥協、執行綏靖政策的結果,是東方的慕尼黑。9月初,天津英軍五六百人撤離。9月20日,香港英政府通知各中文報館,隻許稱德國為敵人,不得稱日本為敵人,亦不得用某國或×國暗指日本。9月28日,日軍在天津英租界內大肆搜捕反日分子。10月前後,英駐華大使卡爾、美駐華大使詹森到重慶、成都等地,與蔣介石、王寵惠密談。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外交部長王寵惠紛紛對外界發表談話,希望愛好和平的國家如美國能促成調停。此後,國民黨黨政軍特要員紛紛與日本進行和平試探,出現了桐工作等秘密媾和活動。

12月初,日駐香港武官鈴木卓爾與自稱為宋子文弟宋子良的軍統特務曾丁進行接觸,1940年2月日本政府將這一活動定名為桐工作,以今井武夫、白井茂樹、鈴木卓爾為正式代表,到香港與蔣介石代表進行談判。蔣介石則派陳超霖、章友三和宋子良(曾丁)為正式代表與日方交談。1940年3月7日至10日雙方在香港進行第一輪會談,日方要求中國承認偽滿洲國;放棄抗日、容共政策,締結防共協定;日華在華北及長江下遊地區進行經濟合作;國民政府與汪精衛集團協力合作;日本在和平恢複時盡快從中國撤軍,等等。中方雖然表示可以默認偽滿洲國、共同防共,但不同意日本駐軍及與汪精衛集團合作。5月,雙方進行第二輪會談,在承認偽滿洲國與日本在華駐軍等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6月,會談由香港移至澳門,未達成任何實質協定。此後,由於日本近衛內閣重新上台,製定新的對華政策,9月29日日本與德、意結盟後,中止了桐工作。在桐工作的同時,日本還於1940年3月至7月由和知鷹二與孔祥熙代表進行和平談判;1940年下半年,滿鐵株式會社駐南京事務所所長西義顯通過中國金融巨子錢永銘、周作民與重慶進行直接和平談判的試探。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以及日方條件太苛刻,這些試探性談判最終都宣告失敗。

9月歐洲戰爭爆發後,英國忙於應付歐洲事務,加上日本同英美的矛盾無法真正協調,太平洋會議未能舉行,但遠東慕尼黑活動並未停止。英、美兩國企圖拆散東京一柏林軸心,賄買日本,把日本拉過來。1940年5月,英國違反中立原則,與日本成立共管中國政府在天津租界所存白銀的協定。7月18日,英日成立關於封鎖滇緬路運輸的協定,規定,從即日起,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及鐵路材料經緬甸運人中國;同時,緬甸禁運之貨物,香港亦予禁運,至10月18日宣告廢止。9月,英日恢複談判,英國在上海公共租界問題上作出妥協,於10至12月撤退大部分在中國的駐軍。法國也與日本妥協,宣布封鎖滇越鐵路,並允許日軍侵占越南,借道入侵中國雲南。9月22日,華南日軍分三路向越南進兵,從而邁出了南進的第一步。

歐洲戰爭爆發後,美國依據"先歐後亞"戰略原則,在遠東尋求對日本妥協,成為日本交涉的主要對手。1939年11月初,美駐日大使格魯與日外相野村舉行會談。1940年11月,兩名美國傳教士到東京同日本軍政要員會談。從1940年底至1941年,日美之間為達成兩國諒解方案,進行了民間的談判和政府間的非正式談判。1941年4月16日,雙方擬訂了《美日諒解方案》,要美國總統敦促國民政府承認偽滿洲國,將蔣政權與汪政權合二為一,對日講和等。由於美日間矛盾無法調和,雙方最終沒有達成協議。

遠東慕尼黑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堅決反對。1939年7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反對東方慕尼黑陰謀的指示》,要求全黨必須用最大的力量,推動各方共同起來反對這一陰謀:(1)輿論、行動上表示全國人民對於英國張伯倫妥協派向日投降、犧牲中國利益的嚴重抗議,反對任何形式的東方慕尼黑;揭露張伯倫政策是擁護日本侵略中國、反對中國抗戰的政策,這種政策隻有助長世界法西斯侵略國的侵略,促進世界普遍的大戰的到來。(2)堅決反對中國抗戰陣營內部任何人因張伯倫的對日投降,而對抗戰表示動搖;反對任何投降妥協、破壞抗戰的活動;強調自力更生的口號,堅持抗戰到底的決心及民族自信心;打破對英國的幻想,反對依賴英國的外交政策。(3)應集中力量打擊張伯倫的投降政策,主張英國人民與政府改變這種害人害己的錯誤政策,以爭取英國改變政策,繼續支持中國抗戰。(4)隻要克服內部投降危險,中國仍有一切辦法堅持抗戰並取得最後勝利。《新中華報》、《群眾》、《解放日報》紛紛發表社論,揭發遠東慕尼黑陰謀。由於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堅決反對,遠東慕尼黑陰謀最終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