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北,彭雪楓遊擊支隊於1938年11月打開豫東抗戰局麵後,由豫東東進,粉碎日偽2000餘人的進攻,經一年多的戰鬥,部隊發展至1.2萬餘人,創建了豫皖蘇遊擊根據地。1939年底改稱新四軍第六支隊,彭雪楓任支隊司令員。1940年6月,黃克誠率八路軍一部南下與第六支隊會合,兩支部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第五縱隊,彭雪楓任第四縱隊司令員,執行向西防禦任務;黃克誠任第五縱隊司令員,執行東進任務。1939年5月至7月。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派部隊和幹部進人皖東北,開辟了皖東北遊擊根據地。由於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東進不力,1939年5月5日,新四軍軍長葉挺親至廬江東湯池,建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加強和統一江北地區新四軍部隊的領導,由張雲逸兼任指揮,徐海東任副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任政治部主任。6月,江北指揮部整編部隊,由徐海東兼任第四支隊司令員;以第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成立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充實加強江北遊擊縱隊,司令員孫仲德,政治委員黃岩。部隊整編後,第四、第五支隊分別開赴津浦路西、路東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經過兩個多月的作戰,第四支隊開辟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第五支隊開辟了以來安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兩個支隊的兵力增至1萬多人,並於12月下旬粉碎了2000餘日軍的"掃蕩"。1940年3月,取得定遠和半塔集自衛戰勝利。6月至8月間,粉碎了日軍的"掃蕩"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9月5日至17日,粉碎了日偽1萬餘人對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圍攻和"掃蕩",鞏固了皖東抗日根據地。

1月,李先念率新四軍兩個遊擊中隊和幹部隊,自河南確山竹溝出發挺進鄂豫抗日前線。6月,與陳少敏信陽挺進隊會師,統一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治委員(後由陶鑄代理)。1940年1月,將鄂豫邊區各地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隨後,鄂豫挺進縱隊向大別山進軍,年底創建了鄂豫邊根據地,部隊發展至1.5萬餘人,為中原地區抗日戰爭打下了基礎。

為開辟蘇北根據地,1940年7月,陳毅、粟裕率新四軍江南主力渡江北上,與江北新四軍挺進縱隊會師。陳毅堅決執行中共中央指示,爭取了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的中立,為反頑鬥爭創造了條件。隨後,將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由陳毅、粟裕任正、副指揮。7月下旬,揮戈東進,開辟了以黃橋為中心的蘇中抗日根據地,殲滅頑軍2000餘人。10月4日至6日,進行了黃橋決戰,殲江蘇省主席兼魯蘇戰區副司令員韓德勤所部1.1萬餘人。10月10日與南下的八路軍第五縱隊會師。至此,蘇北的鹽城、阜寧均被新四軍控製,完成了向北發展的戰略任務。11月,蘇北行政委員會成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對堅持和發展華中敵後抗戰起了重要作用。

在江南,1939年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向揚中和長江北岸進軍,開辟了揚中抗日根據地。同年夏,陳毅又派出一批幹部和第四團,在宜興和武進之間開辟了太(湖)滆(湖)遊擊區。1939年5月,葉飛率第一支隊主力,沿江陰、無錫、常熟、太倉、蘇州一線挺進上海市郊,在蘇常太地區和澄(江陰)無(錫)虞(山)地區開辟了抗日根據地。6月,襲擊上海虹橋機場,擊毀日機4架。第一、第二支隊在向敵後發展的鬥爭中,打擊了日偽,壯大了自己。到1939年4月,部隊迅速由出發時的4000餘人發展到1.4萬餘人。在皖南,1939年,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開赴銅陵、繁昌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向日軍進行3200多次戰鬥。為統一指揮江南的新四軍,1939年11月7日,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並,成立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羅忠毅任參謀長,劉炎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副主任。同一天,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主力與丹陽遊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北渡長江,在長江三角洲開展遊擊戰爭。江南指揮部成立後,不斷開展遊擊戰爭,1940年夏,江南新四軍主力北上,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4月和10月,皖南新四軍粉碎了日偽軍兩次大規模"掃蕩",鞏固了皖南抗日根據地。

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八路軍、新四軍華中總指揮部,任命葉挺、陳毅為正、副總指揮,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在葉挺抵蘇北前,由陳毅代理總指揮,統一指揮華中八路軍、新四軍。到1940年底,新四軍已發展到10萬人,華中解放區已擴大到大江南北的許多地區,人口達1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