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世界古代帝國的興衰史(14)(2 / 3)

馬恩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第一次是1914年馬恩河會戰。此前,英、法聯軍在邊境作戰失利,撤軍重新做了部署。德第一、二集團軍因追敵而進入法軍重兵集結地區。1919年9月4日。法軍總司令霞飛下令反攻。雙方在寬達200千米的地帶展開激戰。由於德第一、二集團軍之間出現寬達50千米的缺口,英、法聯軍乘虛而入。10—14日,德軍撤到埃納河以北。這次戰役雙方共投入152萬人,其中英、法傷亡22萬多人,德軍折兵25萬多人。從此,戰爭轉入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宣告德國速決戰破產。第二次是1918年馬恩河戰役。1918年3~6月,德軍在西線發起一係列進攻,形成若幹突出部。馬恩河突出部距巴黎已不到70千米。德軍決定向巴黎方向迂回挺進。7月15~17日,德軍的進攻遭到法軍的阻擋,18~20日,法軍轉入反攻。德軍傷亡慘重,遂於21日起後撤。至8月4日,法軍推進40千米,解除了德軍對巴黎的威脅。這次戰役以德軍慘敗告終。從此,西線從長期相持轉為德軍節節敗退。

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英、法聯軍在法國索姆河地區對德軍發動的進攻戰役。作戰計劃於1915年底製定。1916年6月25日英法聯軍開始炮擊德軍陣地,7月1日,英、法軍隊發起進攻。英軍損失巨大,到7月10日傷亡近10萬人。法軍在河南取得一定的進展,形成消耗戰。9月15日,英軍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發動強大攻勢,德軍拚命抵抗,致使英軍未能取得戰略突破。11月中旬,因天氣惡劣和物資耗盡,戰鬥停止。該戰役雙方投入150個師、近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聯軍奪回240平方千米的土地。雙方傷亡巨大,法軍損失34萬人,英軍損失45萬多人,德軍損失65萬多人。聯軍雖未實現戰略計劃,但顯示了軍事和經濟方麵的優勢,掌握了製空權,並減輕了凡爾登的壓力。德軍兵員難以補充,士氣從此低落。該戰役與凡爾登戰役成為一戰的轉折點。

日德蘭大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在日德蘭半島附近發生的大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掌握著製海權的英國艦隊對德國實行了嚴密的海上封鎖,使德、奧的軍艦長期被圍困在波羅的海港內。德國為了突破封鎖,扭轉被動局麵,決定和英圜進行海上決戰。5月30日22時許,英國前衛艦隊和主力艦隊分別從基地出航東駛。31日2時許,德國前衛艦隊由亞德灣出航北上,主力艦隊隨後跟進。當日14時許,雙方前衛艦隊相遇並發生日德蘭海戰。不久,德國的“公海艦隊”主力和英國主力艦隊都趕來參戰。經過五六小時的激戰,德國察覺英軍勢力較強,乘夜退回,英國艦隊害怕深入地區遭到埋伏,也撤回基地。日德蘭海戰是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此後,德奧的海運幾乎全部被封鎖,英國依然掌握著製海權。

巴黎和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獲勝而告終。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旨在建立世界和平體製的大會,其實是帝國主義列強著手擬訂對德和約,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盛宴。27個戰勝國共有10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全權代表70人。中國作為戰勝國,當時北洋政府派外交總長陸征祥等5人出席了會議。蘇俄沒有被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被拒之門外。

這次會議實質上由美、英、法、意、日5國各出2名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控製。因而有“十巨頭”會議的說法。而到了3月25日,決策的10人會議又縮減為“四巨頭”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意大利總理奧蘭多。後因意大利在大戰中貢獻不大,再加上本國實力較弱,也被美英法冷落一邊。實際上“三巨頭”操縱著大會的一切。英、法、美三大國各帶著自己的一套方案來參加會議,都想損人利己,彼此矛盾重重。

1919年6月28日,列強在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爭吵中,勉強達成協議,在巴黎凡爾賽宮明鏡大廳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在人民群眾的一片反戰浪潮聲中,與會各國提議建立國際聯盟盟約。盟約規定:除德國集團國家外,其他國家都可申請加入。國聯設有大會和行政院。行政院的權力最大,它由英法美意日5個常任理事國和14個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組成。

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和約》共15部分,440條。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地區交國際聯盟代管15年。法國有權開采薩爾煤礦。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公裏寬的地帶為不設防地區。德國東部的波茲南地區和上西裏西亞一部分劃歸波蘭。但澤市為國聯管理下的自由市。德國的全部殖民地形式上成為國聯的委托統治地,實際上是戰勝國的殖民地。和會決定把坦噶尼喀交給英國,喀麥隆和多哥由英法瓜分,德屬西南非洲交給英國自治領南非聯邦,太平洋中部的島嶼歸日本。德國強占的山東理應歸還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但是英美法卻通過私下交易讓與了日本。如此一來,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當然不會同意。中國代表顧維鈞等人卻拒絕出席會議並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