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夫婦的被刺,使本來就充滿火藥味的巴爾幹“火藥桶”一下爆炸了。各帝國主義國家緊張地進行陰謀活動,準備廝殺。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叫囂:“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在取得德國的支持之後,於7月23日向塞爾維亞提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限定在48小時內簽複。塞爾維亞為了忍辱求全,除了奧方派員參與追捕審判凶手一項外,其餘條件全數被迫接受。盡管如此,奧匈帝國仍以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為借口,於7月28日對塞爾維亞正式宣戰。當晚,奧匈炮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致使5000多居民罹難。
緊接著,德、俄宣戰,法、英對德宣戰,奧匈帝國向俄宣戰,這樣,在短短幾天內,歐洲各帝國主義大國都卷入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各國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先後加人同盟國。而日本、意大利、羅馬尼亞、希臘、美國、中國則加入協約國。戰爭規模不斷擴大,超出了歐洲。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首先退出戰爭。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帝製被推翻,11日投降。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戰爭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也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
“施裏芬計劃”的破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它是帝國主義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各帝國早就心懷鬼胎,預謀良久。德奧集團備戰較早。德國早在1905年就由當時的參謀總長施裏芬製定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計劃。這個計劃因此被稱為“施裏芬計劃”。
“施裏芬計劃”的戰略思想是采取“速決戰”。德國設想在同俄法集團發生戰爭後,力求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首先集中優勢兵力,采用“閃電戰術”,在4—6星期內經比利時襲擊法軍後方,在英軍給法國以有力援助之前迅速打敗法國,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係,然後回過頭來,揮師東進同奧匈帝國一同對付俄國,在3、4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施裏芬計劃”受到了德皇的重視,後又經過反複論證、補充和修改,成為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基本藍本,由繼任的參謀總長毛奇部署整個戰爭,並在一戰中得以實施。
德軍參謀總長毛奇基本上是按照“施裏芬計劃”來部署德國的戰略。一邊向比利時邊境發動猛攻,一邊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高築深壕,按兵不動,隻布置少數兵力以逸待勞,借以吸引法國部隊,采取虛實結合的戰略來迷惑法軍。這一步是“施裏芬計劃”中的關鍵步驟,施裏芬對此步驟十分看重,臨死前還再三囑咐說:“切莫削弱我右翼縱隊!”然而,毛奇將軍卻一再向東線和西線左翼分兵,原計劃放在右翼的70個師的兵力被削弱不少,致使在馬恩河的戰役中大受影響。
9月5日馬恩河會戰開始。雙方投入兵力約150萬人,輕重炮1000多門,在長達200公裏的戰線上,展開了激烈的陣地戰,傷亡慘重,僅幾天的時間,法軍陣亡2萬多人、受傷12萬餘人,德軍損失更為慘重,共有4萬多人陣亡,17萬餘人受傷。9月8日德軍戰敗,退守安納河一線。這就是著名的“馬恩河戰役”。德軍在西線的進攻被遏止。法國保住了巴黎,到年底,雙方轉入相持階段,各自挖壕對陣。
馬恩河戰役也使德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戰鬥一結束,毛奇就哀歎道:“我們輸掉了整個戰爭!”“施裏芬計劃”宣告破產。9月14日,毛奇被德皇撤職。至此,原本“完美無缺”的“施裏芬計劃”徹底破滅了。
凡爾登戰役
隨著“施裏芬計劃”的破產,德軍改變戰略,決定集中力量先擊敗俄軍,迫使其單獨講和,解除來自東方的威脅後,再來對付英法。但由於俄國幅員遼闊,氣候寒冷,德軍未敢深入腹地。1916年,德軍決定重新把戰略重心移向西線,重點進攻法軍要塞凡爾登。
德軍新任參謀總長法爾根漢把進攻凡爾登的計劃稱為“處決地”,1916年2月21日,德軍集中近900門大炮,輔之以飛機,向凡爾登馬斯河左岸的法軍陣地發起猛攻。法軍被迫退至馬斯河右岸。自2月27日起,法國用3900輛汽車運送援兵和武器,組織了有效的防禦。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反複衝殺,形成拉鋸戰。德軍僅推進7千米。6月初,德軍20個師第二次大舉進攻,但始終未能突破。8月,法軍發起反突擊。10月24日,轉入反攻,並發動了兩次進攻,收複了原防守陣地。12月28日凡爾登戰役結束。該戰役是一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法軍傷亡40多萬人,德軍傷亡近35萬人。此次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德軍戰略計劃破產,標誌著其軍力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