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約還規定:德國在1921年5月1日前交納第一期賠款200億馬克,但沒有具體確定總賠款額。限製德國軍備: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大口徑的大炮,海軍隻能有6艘戰艦和相應數量的其他艦隻,不得擁有潛艇和軍用飛機。
《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而所謂的巴黎和會也沒能真正給世界帶來和平。對戰敗國德國的苛刻勒索,埋下了德國人複仇的種子。無怪乎法國元帥福煦事後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休戰。”曆史不幸被言中,就在距巴黎和會正好20年零兩個月的時間,也就是1939年9月。希特勒在歐洲又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華盛頓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美、日等國為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由美國建議在華盛頓召開了太平洋會議,也稱華盛頓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在會議期間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關於中國事件適合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延續,其目的是解決《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際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係與製度,即凡爾賽體係。華盛頓會議簽訂的各項條約和通過決議案構成了華盛頓體係。這一體係是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了凡爾賽體係未能包括的遠東、太平洋區域的帝國主義國際關係體係,它是凡爾賽體係的補充。兩大體係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世界統治的新體係,即“凡爾賽——華盛頓體係”。該體係包含著各種矛盾的因素,潛伏著衝突的根源。20世紀30年代,該體係徹底崩潰。
布爾什維克的成立
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布魯塞爾召開,大會主席團的主席是普列漢諾夫,列寧為副主席。大會的主要議程就是通過黨綱和黨章。會議爭議的焦點是,在黨的綱領上要不要寫上無產階級專政和有關黨員資格問題。會議投票表決的結果是:在黨綱問題上列寧的意見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但在黨員資格問題上列寧的意見被否決了。
在最後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時,由於部分反對列寧的代表退出大會,而使擁護列寧這一派代表變成多數。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從此形成兩派,即多數派和少數派,布爾什維克是俄文多數派的音譯,孟什維克為俄文少數派的音譯。
1912年1月在第六次全俄代表大會中把孟什維克等少數派清除出黨,自此,布爾什維克成為了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名稱在原名後麵加括號標明“布爾什維克”。1918年改名為俄國共產黨,簡稱俄共(布)。十月革命勝利後,各國共產黨都以俄共為榜樣。
四月提綱
1917年4月16日,列寧經過長期流放以後,回到彼得格勒。第二天,他在布爾什維克的會議上發表了《四月提綱》,提綱指出目前俄國革命的特點是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政權在第一階段轉到資產階級手中,在第二階段應該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提綱並提出了“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四月提綱》為布爾什維克黨明確規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指明了革命發展的前途。
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7月中旬,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國臨時政府在前線遭到慘敗的消息傳到彼得格勒後,使民眾群情激憤。7月17日,群眾自發地展開了反對臨時政府的示威遊行。參加遊行的人數達50餘萬人。他們要求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奪取政權,但遭到了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把持的蘇維埃的拒絕。軍事當局派軍隊槍殺示威群眾,死56人,傷650人。七月流血事件後,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麵破裂,革命與反革命的搏鬥到了最後的時刻。這時,布爾什維克黨不得不轉入地下,並決定秘密舉行武裝起義。
俄國十月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