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十年戰爭?其經過如何?
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源於德意誌帝國內的宗教和政治糾紛。在戰爭中形成兩大對立集團:一方是妄圖稱霸歐洲的哈堡斯堡王朝和德國天主教聯盟;一方是德國的新教同盟和丹麥、瑞典、法國等國,並得到英國、荷蘭、俄國的支持。1618年5月23日,捷克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標誌著捷克和奧地利的決裂,三十年戰爭由此開始。三十年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捷克—普法爾茨階段(1618~1624年)。捷克人民和新教徒受到殘酷鎮壓。第二階段是丹麥階段(1625~1629年)。1625年,在英、荷、法的支持下,丹麥侵入德意誌,開始了丹麥戰爭時期。1629年,因戰爭失敗,丹麥被迫簽訂《呂貝克和約》,保證不再幹涉德國事務,恢複了原來的國際形勢。第三階段是瑞典階段(1630~1635年)。1630年,瑞典以反對敕令為名,發動瑞典戰爭。瑞軍失利。第四階段是法國—瑞典階段(1635~1648年)。1635年,新教諸侯相繼與帝國皇帝議和。為扭轉劣勢,法國與瑞典結成軍事同盟,公開參戰,法瑞同盟戰爭開始。直到雙方弄得筋疲力盡,皇帝被迫求和,於1648年10月24日簽訂《威斯特發利亞和約》,宣告三十年戰爭結束。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什麼是“羊吃人”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英國的毛紡織業空前繁榮,從而引起羊毛價格上漲,社會上對羊毛的需求量大增,養羊業變得有利可圖。於是英國貴族為了牟求高額利潤竭力發展養羊業。他們用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然後在土地上圍上籬笆,讓它生長牧草。變耕地為牧場,放牧羊群。圈地像瘟疫一樣,在英國到處流行,使得廣大農民失去土地無以為生,四處流浪。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通過《公有地圈圍法》,使圈地運動合法化。19世紀初更有所謂的“清掃領地”,即動員軍隊強行拆毀村莊,變村莊為農牧場。圈地運動是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圈地運動的後果是貴族用暴力侵吞了農民的大量土地,轉化為資本,從而牟取巨額利潤,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階級,而破產農民為生活所迫隻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成為雇傭工人,這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創造了必要條件。歐洲大陸的圈地運動以英國最為典型。德意誌、法國、荷蘭、俄國和丹麥等也先後出現過圈地運動。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內容有哪些?
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發展,都鐸王朝依靠與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結盟加強國王的專製統治。英國亨利八世時,業已強大的英國王權不能容忍羅馬教廷繼續幹預英國的政治。亨利八世於是以教皇遲遲不批準他的離婚請求為由,於1533年與羅馬教皇決裂,並下令禁止英國教會向教廷繳納歲貢。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宗教法庭改為國王法庭,由國王的官吏審判教徒,鎮壓異端;未經國王同意,教會無權召集宗教會議,不得製定新教規。1536年亨利八世下令沒收修道院的財產,收歸國王所有。1539年國會通過法案封閉所有修道院。英國的宗教改革不僅加強了都鐸王朝的君主專製統治,而且有利於資產階級的發展。
清教徒運動是怎麼回事?
清教徒是16世紀下半葉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國經過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製、重要教義和儀式。16世紀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餘影響,因此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製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16世紀70年代起,他們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清教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道德標準,以及通過教會改革推動政治變革的願望。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的衝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內戰期間,議會廢除主教製度。1643年在威斯敏斯特牧師大會上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派和獨立派,後者主張地方自願結合的宗教團體獨立,反對淩駕於此之上的長老製度。1662年保皇議會通過新的《信奉國教法》,此後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限製,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