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16世紀中期,尼德蘭(包括今荷蘭、比利時等地)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逐漸形成,但西班牙的封建專製統治嚴重阻礙其發展。1566年8月11日,弗蘭德爾爆發了由手工業者、平民和農民參加的聲勢浩大的破壞聖像運動的起義,從而揭開了尼德蘭革命的序幕。起義迅速普及,幾天之內波及12省。起義使西班牙的統治陷於癱瘓,總督瑪格麗特一方麵分化革命中的貴族階層,另一方麵以緩兵之計爭取時間。1567年春,從西班牙調來1.8萬人的軍隊來瘋狂鎮壓尼德蘭革命,殺害約8000名起義者。但尼德蘭人民並沒有放棄鬥爭。1572年,尼德蘭北方各省爆發了人民大起義,威廉被推選為北方各省執政。南方形勢也日趨高漲。但南方貴族懾於人民力量的壯大。迅即與西班牙國王妥協,於1579年締結了“阿拉斯同盟”。北方各省和南方部分城市為對抗南方貴族的叛變行為,以荷蘭省為首結威“烏得勒支同盟”,繼續進行鬥爭。1581年各省宣告獨立,正式成立資產階級的聯省共和國。1609年,西班牙被迫與荷蘭簽訂《十二年停戰協定》,事實上承認了尼德蘭的獨立。
英國對印度的入侵開始於何時?
英國早在16世紀末就開始了對外殖民侵略。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其實質是公元17~19世紀中期英國對東方進行商業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它也從英國女王處領得“特許狀”,同樣“有權”獨占從好望角到東方一切國家的貿易,並在它所侵占的殖民地中擁有軍政全權。英國對東方的主要侵略目標是印度。開始時英國采用的是“經濟滲入”等手段,它不斷派使團去印度向莫臥兒王朝騙取各種貿易特權。1761年,阿富汗人和馬拉特人之間發生第三次潘尼帕特戰役,馬拉特軍隊拚死突圍,但最終為阿富汗人所敗。這次戰役發生在印度的中世紀與近代之交,它對印度近代史產生巨大影響。從此馬拉特人元氣大傷,莫臥兒帝國大勢已去。英國最終把印度變為了自己的殖民地。
法國亨利四世改革的內容有哪些?
亨利四世統治初期,法國經濟殘破,政局不穩。為了重振和鞏固王權,亨利四世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在財政稅收上實行節約開支和降低部分稅額的政策,嚴禁稅吏強迫農民以耕畜和農具償稅;鼓勵農業生產;獎勵工商業,通過專製政府資助,使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得到較快的發展。同時他還發展海外殖民貿易。1604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和加拿大的商業公司。1608年,法國殖民者在北美聖勞倫斯河下遊建立了魁北克城。專製政府的這些改革,收到了恢複與發展經濟、穩定與鞏固封建王權的效果。
什麼是“擲出窗外事件”?
1617年6月,捷克馬蒂亞斯·圖恩伯爵領導的激進黨采取激烈行動,選舉斐迪南為捷克國王。捷克國會中的新教徒拒絕承認斐迪南國王,並由此掀開了捷克人民反抗德皇的鬥爭。1618年5月23日,捷克等級議會代表團前往赫拉欽宮城,衝進國王辦公室,按照捷克懲罰叛徒的古老習俗,把皇家總督雅羅斯拉夫·馮·馬丁尼茨和威廉·馮·斯提瓦塔以及他們的機要秘書菲力普·法布裏齊烏斯從窗戶擲到護城壕裏。這就是有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擲出窗外事件”標誌著捷克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決裂的開始,三十年戰爭從此爆發。
胡格諾戰爭是怎麼回事?
胡格諾戰爭是1562年至1598年間法國新教胡格諾派和天主教派之間的戰爭,具有下層宗教運動和封建主內訌相交錯的雙重性質。胡格諾派和法國的天主教貴族相對立,導致了1562年胡格諾戰爭的爆發。1572年8月24日(聖·巴托羅繆節)的前夜和淩晨之間,巴黎天主教貴族在國王支持下乘胡格諾派的領導人為議和而齊集於巴黎之機,向胡格諾派發動突然襲擊,殺死胡格諾派2000多人,暴行蔓延至各省,胡格諾派57多人被殺。戰爭重起,且愈演愈烈,法國四分五裂。1598年,法國國王頒布“南特敕令”,戰爭才告結束。敕令規定天主教仍為法國國教,但胡格諾派享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和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南特敕令實行不到百年,於1685年被路易十四廢除。
曆史上空白的十天是指哪十天?
曆史上空白的十天指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十天,這十天在曆史上並不存在,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都知道現在世界通行的曆法是公曆,但是在1582年以前,世界上通行的曆法卻是儒略曆。儒略曆不是很準確,每隔400年就會產生3天的誤差,到了1582年,誤差的天數為10天。這樣一來,節氣和日期就混亂了,許多天文學家提出了補救的辦法;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也特為此召開了由天文學家、僧侶參加的討論會,研究對策。會上教皇接受了醫生格裏奧提出的公曆,於同年3月1日下詔,命令把1582年10月5日改為10月15日。這樣一來,這一年的10月5日至10月14日這10天,在曆史上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