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食髒蟹
河蟹棲於汙泥中,又嗜食腐屍爛肉,蟹體常粘有汙物,胃內也常積貯腐敗變質的物質及一些致病菌,因此應將河蟹放在清水中洗刷幹淨,讓其吐出汙物,排空糞便,然後再煮熟食用。
(4)蒸透燒熟
試驗表明,將河蟹用沸水蒸煮20分鍾以上,才能殺死蟹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及肺吸蟲囊蚴。河蟹熟透甲殼呈現紅色。
(5)食前四除
一除蟹胃。蟹胃位於頭胸部前端,為三角形囊狀物,內包汙泥、腐肉。二除蟹腸。河蟹的腸子很短,一段埋於生殖腺中,另一段貫穿蟹臍腹壁,為一黑色條狀。三除蟹鰓。蟹鰓位於頭胸部兩側,常有汙物,甚至附著寄生蟲。
四除心髒,心髒位於頭胸部中央,為一六角形包囊。除上述外,食蟹後應注意不可大量飲水,以免引起腹瀉。
(四)畜肉最好是現宰的———家畜原料知識
1.豬
(1)豬的品種
豬的代表性品種可以分為兩類:地方品種和培育品種。地方品種是指原產於我國、培育曆史悠久的一些古老品種。培育品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利用我國的地方品種與國外引進良種雜交選育而成的新品種。
(2)豬肉的烹調應用
豬頭:包括眼、耳、鼻、舌、頰等部位。豬頭肉皮厚,質老,膠質重,宜用拌、鹵、醃、熏、醬臘等方法烹製。如醬豬頭肉、燒豬頭肉。
豬肩頸肉:也稱上腦、托宗肉。位於豬前腿上部,靠近頸部,是在扇麵骨上的一塊長扁圓形的嫩肉。此肉瘦中夾肥,微帶脆性,肉質細嫩。宜采用燒、鹵、炒、溜,或醬臘等烹調方法。叉燒肉多選此部位。
頸肉:也稱槽頭肉、血脖。豬頸部的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此處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汙血,肉色發紅,肉質綿老,肥瘦不分。宜做包子、蒸餃、麵臊或用於紅燒、粉蒸等烹調方法。
前腿肉:也稱夾心肉、擋朝肉。在豬頸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此肉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水性強。宜做餡料和肉丸子,適宜用拌、鹵、燒、燜、爆等方法。
前肘: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製,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製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
前足:又名前蹄。質量好於後蹄,膠質重。宜於燒、燉、鹵、拌、醬、製凍等。
裏脊肉:也稱腰柳、腰背。為豬身上最細嫩的肉,水分含量足,肌肉纖維細小,肥瘦分割明確,上部附有白色油質和碎肉,背部有薄板筋。宜炸、爆、燴、烹、炒、醬、醃。如軟炸裏脊、生燴裏脊絲、清烹裏脊等。
正寶肋:又稱硬肋、硬五花。其肉嫩皮薄,有肥有瘦。
適宜於熏、鹵、燒、爆、燜、醃熏等烹調方法。如甜燒白、鹹燒白等。
五花肉:又稱軟五花、軟肋、腰牌、肋條等。肉一層肥一層瘦,共有五層,故名。其肉皮薄,肥瘦相間,肉質較嫩。最宜燒、熏、爆、燜,也適應鹵、醃熏、醬臘等。如紅燒肉,太白醬肉。
奶脯肉:又名下五花、拖泥、肚囊。其位於豬腹底部,質呈泡狀油脂,間有很薄的一層瘦肉,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等。
後腿肉:也稱後秋,為豬肋骨以後骨肉的總稱。包括門板肉、秤砣肉、蓋板肉、黃瓜條幾部分。
門板肉:又名無皮後腿肉、無皮坐臀肉。其肉質細嫩緊實,色淡紅,肥瘦相連,肌肉纖維長。用途同“裏脊肉”。
秤砣肉:又名鵝蛋肉、彈子肉、免彈肉。其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宜於加工絲、丁、片、條、碎肉、肉泥等。可用炒、煸、炸、汆、爆、溜、炸等烹調方法。如炒肉絲、花椒肉丁等。
蓋板肉:連接秤砣肉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秤砣肉”。
黃瓜條: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秤砣肉”。
後肘:又名後蹄。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製方法和用途基本同於“前肘”。
後足:又名後蹄。因骨骼粗大,皮老韌、筋多,質量較前足略差,其特點和烹飪運用基本同於前足。
臀尖:又稱尾尖。其肉質細嫩,肥多瘦少。適宜用鹵、醃、醬、炒、拌等烹調方法。如川菜回鍋肉、蒜泥白肉多選此部位。
豬尾:也稱皮打皮、節節香。由皮質和骨節組成,皮多膠質重,多用於燒、鹵、醬、拌等烹調方法。如紅燒豬尾、鹵豬尾等。
豬腦:豬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食用後對人體大有裨益。
一些人將豬腦棄之不用實在可惜,其實豬腦隻要將其表麵的血筋除去即可食用。方法是:將豬腦放入冷水中浸泡,直至看到有明顯的血筋粘在豬腦表麵時,隻要用手抓幾下,即可將血筋抓去。食用豬腦時,蒸、燉均可,也十分美味。豬腦性寒,味甘,益虛勞、補骨髓、健腦。由於豬腦中含大量的膽固醇,為所有食物中膽固醇含量最高者,因此,患有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人,切勿多食。
豬肚:性味甘、微溫,入胃經。功能健脾胃,補虛損,通血脈,利水,除疳。《別錄》裏說它“補中益氣,止渴、利水”。《本草圖經》記載它能治“骨蒸熱勞,血脈不行,補羸助氣”。《日華子本草》裏還說用豬肚釀黃糯米蒸搗為丸,可治勞氣以及小兒疳積黃瘦病。可以有煲豬肚湯、紅燒豬肚、炒麻辣豬肚、蒸豬肚、麻辣豬肚丁、白切豬肚等做法。
豬肺:性味甘,平。入肺經,補肺止咳。用於肺虛咳嗽、咯血等症。本品不宜與白花菜、飴糖同食。豬肺做湯最鮮香。
但現在的人總認為肺比較髒而不吃它了,其實隻要在吃肺前反複的洗揉即可放心食用,方法是將肺管套在水龍頭上,使水灌入肺內,讓肺擴張,待大小血管都充滿水後,再將水倒出。
如此反複多次,見肺葉變白,然後放入鍋中燒開,浸出肺管中的殘物,再洗一遍,直到雪白再另換水煮至酥爛即可。還有就是要購買新鮮、健康的豬肺。
豬腰:富含蛋白質、脂肪,另含碳水化合物、核黃素、維生素A、硫胺素、抗壞血酸、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益氣的作用。豬腰可炒或煨湯,配人參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豬肝:營養豐富,其中鐵的含量為豬肉的18倍多,蛋白質含量也遠高於瘦肉,因此是滋補氣血的佳品,可防治視力模糊、兩目幹澀、夜盲及目赤等眼疾,能保護眼睛,維持正常視力,防止眼睛幹澀、疲勞。幼兒常吃豬肝,可使眼睛明亮、精力充沛。豬肝的營養含量是豬肉的10多倍,動物肝中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奶、蛋、肉、魚等食品。除此之外,吃豬肝能補充維生素B2,維持健康的膚色,維持正常生長和生殖功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抗氧化、防衰老。豬肝含豐富的蛋白質及動物性鐵質,是營養性貧血兒童較佳的營養食品,有助於幼兒的骨骼發育。此外,豬肝還含蛋白質、脂肪、硫胺、核黃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這些營養成分不僅對養生健體有益,更重要的是具有補血、補鐵、補肝等作用。
2.牛
(1)牛的品種
牛分黃牛、水牛、犛牛、乳牛四種,其中以黃牛肉為最佳。黃牛肉的顏色一般呈棕紅色或暗紅色,脂肪為黃色,肌肉纖維較粗,肌肉間無脂肪夾雜。犍牛肌肉結實柔細、油潤,呈紅色,皮下有少量黃色脂肪,肌肉間也夾雜少量脂肪,質量最好。犢牛肉呈淡玫瑰色,肉細柔鬆弛,肌肉間含脂肪很少,肉的營養價值及鮮味遠不如成年的牛肉。母牛肉呈鮮紅色,肌肉較公牛肉柔軟。老的母牛皮下往往無脂肪,隻肌肉間夾有少量脂肪。此外,南方的水牛肉,肉色比黃牛肉暗,肌肉纖維粗而鬆弛,有紫色光澤。脂肪呈黃色,幹燥而少黏性,肉不易煮爛,肉質差,不如黃牛肉。
(2)牛肉的烹調
應用按烹調的需要,牛除頭、尾、蹄及下肢以外,分為16個部位。
脖頭:即牛頸肉。肉纖維橫順不規則,韌性強。適於製餡。
短腦:在扇形骨上方,前邊連著脖頭肉,層次多,間有脂膜。適於製餡。
上腦:位於短腦後邊,脊骨兩側,外層紅白相間,韌性較強,裏層色紅如裏脊,質地較嫩。適於溜、炒和製餡。
哈利巴:為包著扇形骨的肉,外麵包著一層堅硬的筋膜,裏麵筋肉相連,結締組織多。適於燉、燜等。
腱子肉:即前後腿肉。前腿肉稱前腱,後腿肉稱後腱,筋肉相間呈花形。適於燉、燜、醬等。
胸脯肉:位於胸口兩前腿中間,一麵是脂肪,一麵是紅色精肉,纖維粗。適於溜、扒、燒等。
肋條肉:位於肋條骨上的肉,肉層較薄,質地較嫩。適於清蒸、清燉及製餡。
弓扣肉:即腹部肚皮上的肉。筋多肉少,韌性大,彈性強。適於清燉。
腰肉:位於腰窩兩條後腿前,緊靠弓扣後的腹肉。筋肉相連,適於燒、燉等。
外脊肉:為上腦後中脊骨兩側的肉。肉質細嫩,可切片、丁、絲,適於溜、炒、炸、烹、爆等。
裏脊肉:為脊骨裏麵的一條瘦肉。肉質細嫩,適於滑炒、滑溜、軟炸等。
榔頭肉:為包著後腿骨的肉,形如榔頭。肉質較嫩,是切肉絲的好原料,適於溜、炒、炸、烹等。
底板肉:為兩側臀部上的長方形肉。上部肉質較嫩,下部連著黃瓜條,肉質較老,適於做鍋包肉。
三岔肉:又稱米龍。為臀部上側靠近腰椎的肉。肉質細嫩,適於溜、炒、炸、烹等。
黃瓜條:為連著底板肉的長圓形肉。肉質較老,適於焦溜、炸烹等。
仔蓋肉:為臀尖上的肉。肉質細嫩,宜切丁、片、絲,適於滑炒、醬爆等。
3.羊
(1)羊的品種
肉羊的品種分為兩大類,即肉用綿羊和肉用山羊。
(2)羊肉的烹調
應用羊肉的顏色一般呈暗紅色,脂肪為白色,肌肉纖維細軟,膻味較重,但綿羊肉與山羊肉還是有區別的。綿羊肉肉質堅實,顏色暗紅,肉纖維細而軟,肌肉很少夾雜脂肪。經過育肥的綿羊,肌肉中夾有白色脂肪。山羊肉的色澤較綿羊肉淺,呈較淡的暗紅色。皮下脂肪稀少,但在腹部卻積貯較多的脂肪。不論肌肉或脂肪均有山羊特有的膻味,肉質不如綿羊。按照烹調的需要,羊除頭、蹄以外,一般分為13個部位。
脖頸:即脖頸肉。質地老,筋多,韌性大。適於燒、燉及製餡。
上腦: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質地較嫩,適於溜、炒、汆等。
肋條肉: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層膜,肥瘦相間,質地鬆軟。適於扒、燒、燜和製餡等。
哈利巴:包著前腿上端棒子骨的肉。筋肉相連,質地較老,適於燉、燜、燒等。外脊肉:脊骨兩。
胸口肉:位於脖頸下、兩前腿間。肥多瘦少,無筋。適於燒、燜、扒等。
裏脊肉:緊靠脊骨後側的小長條肉。纖維細長,質地軟嫩。適於溜、炒、炸、煎等。
三岔肉:位於脊椎骨後端,尾前端。有一層夾筋,肥瘦各半。適於炒、爆等。
磨檔:即尾下臀部上的肉。質地鬆軟,適於爆、炒、炸、烤等。
黃瓜條(包括底板):在磨檔前端,三岔下端。質地較老,適於炸、爆等。
腹肉:位於腰窩後腹部,後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於燉、扒等。
腱子肉:前後腿上的肉,前腿上的稱前錘子,後腿上的稱腱子。肉中夾筋,筋肉相連,適於醬製。
羊尾:綿羊尾全是脂肪,肥嫩濃香,膻味較重,適於炸和拔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