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萊特海戰——聯合艦隊最後一搏(2)(3 / 3)

電報正文是:第34特遣艦隊在何處讓全世界都為之驚詫。哈爾西一看,臉色立即大變,認為這是尼米茲對他極大的譏諷,有意讓他出醜。哈爾西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好像在我臉上打了一記耳光似的。我狠狠摘下帽子摔在甲板上,大聲罵了一句我想起來都臉紅的話。”哈爾西氣得直喘粗氣。他和參謀人員討論快1個小時,最後,他悶悶不樂地下令,李率領戰列艦特遣艦隊前去增援金凱德。上午10時50分,“新澤西”號也掉頭向南駛去。

米徹爾的三支航空母艦編隊被留下來繼續攻擊日軍航空母艦。在整整一下午,美軍艦載飛機對正向北逃竄的小澤艦隊又發動4次攻擊。下午2時過後,“瑞鶴”號沉沒。1小時後,“瑞鳳”號也翻身沉入海底。下午5時,“千代田”號遍體冒煙葬身大海。由於哈爾西半途率領第34特遣艦隊撤出戰鬥,日軍2艘混合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乘機逃掉。這場海戰雖然取得巨大勝利,但未能達到哈爾西所希望的那樣全殲小澤艦隊。

小澤不知道栗田同樣遭到失敗,認為自己的目的已達到,已經為栗田創造了消滅萊特港美軍運輸艦的良機。

栗田用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把散開的艦艇集合起來。經過3天的激戰,他的艦隻已從32艘減到15艘了。

重新編隊的栗田艦隊,仍以圓形陣向南行駛趕往萊特灣。這時栗田接到陸基飛行員的報告,在萊特灣入口處以北110海裏處,發現一支美軍航空母艦編隊。他估計可能是哈爾西的另一支特遣艦隊。大約在上午11時40分,艦塔觀察哨又報告,在地平線上發現一艘美軍戰列艦和幾艘巡洋艦。栗田聯想到陸基飛行員的報告,便斷定這是一支美國航空母艦編隊,於是,他立即下令追擊,結果撲了個空,枉然搜索了整整一下午。

接著栗田截獲到一份電報,得知萊特灣的大部分美軍運輸艦已撤退,便認為再進攻萊特灣沒有太大的意思,即便是闖入了萊特灣,在那狹窄的水域裏自己的艦隊隻能任憑美陸基飛機的攻擊。於是,他下令再次轉頭北上。

栗田離開萊特灣不到10分鍾,從埃菲三分隊航母起飛的美軍轟炸機就趕來襲擊。接著,第3艦隊的一支特遣分隊也加入了戰鬥,艦載飛機輪番對栗田艦隊發起攻擊。

這時栗田和他的官兵已被拖得筋疲力盡,情緒低落,無心戀戰,加上艦隊的燃料也快用完了,又沒有得到小澤的消息,到下午6時,他終於下令放棄這次行動。晚上9時,這支曾不可一世的強大艦隊已麵目全非,剩下的殘部摸黑通過了聖貝納迪諾海峽。日軍艦隊消滅萊特灣美軍運輸艦的宏偉計劃以慘重的損失告終。

10月25日,栗田艦隊的潰退,使日本海軍已喪失了進攻能力,也就意味著萊特島乃至整個菲律賓群島上的日軍已陷入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而,對萊特島上的戰鬥,日軍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仍然抱著樂觀的態度,決定繼續向島上增兵,把美國人攆出島去。尤其是鈴木宗作將軍口氣更大,對能打敗美軍深信不疑,他甚至想好了,必須要麥克阿瑟命令所有的部隊投降,除萊特島的部隊外,還要包括新幾內亞和其他地方的部隊。

萊特島上的日軍除原有的第16師團,還有另外兩支從呂宋島開來的增援部隊。第1師團將在萊特西岸的奧莫克登陸,第26師團則在北部港口卡裏加拉上岸。鈴木認為這兩支部隊會合在一起,10天內就可奪回塔克洛班。

在萊特島上繼續抵抗美軍的第16師團日子卻不好過。美軍登陸後,立即在沿海平原上展開扇形攻勢,牧野將軍1萬多人被迫向西部和北部山區退縮。他天天指望空中力量給予強大的支援,便於他組織有力的反攻。海戰結束後的幾天,確實有不少日軍飛機從呂宋島各處趕來參加戰鬥,成功地阻止了美軍的推進,掌握了島上的製空權。

後來,哈爾西的航空母艦艦隊趕來支援地麵部隊,並掩護向萊特島運送後備部隊的運輸艦船。大批的美艦載飛機趕來參戰。與此同時,修築簡易機場的鋼板也送到並卸下了岸,美軍工兵冒著大雨,在泥濘的路基上徹夜奮戰,10月底前鋪設好塔克洛班簡易機場,美軍第5航空隊的35架P-38飛機安全著陸。沒有高興幾天的鈴木將軍,對此束手無策。美軍很快就占據了空中優勢。

日軍第16師團在美軍第7師的不斷進攻下,除一部分留守達加米,其主力從沿海平原地帶退到西部和北部的山脈腳下。北麵的美軍第24師向西推進到哈羅,經過一場激戰,美軍強渡河流,突入市區,並占領了通向卡裏加拉的二號公路。

11月1日上午,日軍第1師團1.1萬多人乘4艘大型運輸艦,由6艘驅逐艦和4艘海岸防衛艦護航,在滂沱大雨中從馬尼拉出發,前來增援萊特島。第1師團是日本一支老牌部隊,屬於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作為緊急增援部隊乘火車到上海,再開往馬尼拉。

日本第1師團在奧莫克剛一靠岸,部隊還沒有完全從運輸船下來,師團長片岡董中將就接到命令,以最快的速度沿二號公路急行軍,在卡裏加拉東南地區集合,準備進攻。

然而,日軍運輸艦正在卸輜重物資,美國飛機就趕來了。盡管日軍“零式”戰鬥機拚命攔截著,但美軍轟炸機仍然向運輸艦俯衝下來,海灘上一片火光。接著,第二批轟炸機跟著又來轟炸。一顆炸彈落入“能登丸”運輸艦的煙囪裏,隨著一聲悶響,引發出一連串爆炸聲。日軍大批物資和卡車、馬匹、彈藥仍留在運輸艦上,隨著熊熊火焰化為灰燼。

11月3日拂曉,第1師團先遣隊向卡裏加拉推進時,與迎麵而來的美軍24師發生遭遇戰,日軍撤進二號公路南邊的山裏。此時,片岡帶著兩個小隊抵達利蒙北麵的高地,二號公路就在這裏沿著陡峭的山坡向上,向右繞過巍峨的山嶺,然後向下伸到卡裏加拉。片岡命令部隊向正在前進的美軍進攻。

步兵第57聯隊宮內大佐率領部隊沿公路向北麵的利蒙前進,沿途不斷遭到美機的轟炸掃射,趕到利蒙時已有200多人被炸死。

美軍第6軍軍長克魯格根據空中偵察機的報告,獲悉日軍大部隊正向利蒙進發,他擔心日軍可能會在卡裏加拉登陸,這樣他的第24師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於是,他命令第24師停止前進,與跟在其後的第1機械化師配合,挫敗日軍可能從海上和陸上發起的進攻。

黃昏時,宮內的聯隊沿盤山公路開始向山嶺攀登,這裏是二號公路的製高點,懸崖陡壁,山上長滿茂密的芳草,是個天然的堡壘。

在山嶺另一麵,美軍第24師的部隊也正向山頂接近。

日軍快接近山頂時,迎麵遭到一陣機槍和手榴彈的猛烈打擊,頓時死傷過半。美軍已搶先占領了山頭陣地。但不久,日軍在炮火的支援下,衝上了山頂。

美軍第24師一個營向這座被稱為“斷頸嶺”的山峰,展開全麵進攻,守在山頭的日軍打得相當頑強,步槍和機槍猛烈的射擊,使美軍數次進攻受挫。而守在山頭上的一個日軍中隊,一仗打下來,也隻有25人活了下來。

美軍在“斷頸嶺”受阻,山嶺久攻不下,第10軍軍長賽伯特少將親臨前線,解除了負責進攻的一個團長的職務,讓自己的情報官維爾貝克上校接替。

維爾貝克先是派一個連從側麵發起進攻,結果被擊退。第二天拂曉,在迫擊炮的支援下,再次向山嶺發起衝擊,日軍被迫退下山頂。但很快,日軍借著大霧的掩護,沿著泥濘的山坡又爬上了山頂,與美軍展開肉搏,又將美軍趕下山嶺。

到11月23日,日軍守衛“斷頸嶺”的聯隊已剩下不足400人。美軍的大炮把山嶺來回轟炸了幾遍,美軍32師128步兵團終於突破了這座天險,進入到利蒙。美軍通過這個突破口,逼近了二號公路。日軍第1師團被分割成數塊,對美軍的進攻開始招架不住,沿路山坡都是日軍屍體,美軍強大的炮火和坦克占據了戰場上的優勢。

與此同時,日軍另一支增援部隊1萬多人,乘坐運輸艦,在4艘驅逐艦、1艘掃雷艇的護航下,準備在奧莫克灣登陸。艦隊剛要進港,美第38特遣艦隊上的200多架艦載飛機,從後麵追了上來。美軍第一批飛機集中轟炸6艘運輸艦,結果每艘運輸艦都中彈冒煙起火,第二批飛機咬住驅逐艦不放,緊接著又是第三批、第四批,繼續轟炸已經火焰熊熊的艦隻,掃射落水的日軍。結果炸沉了所有的運輸艦和驅逐艦,除了少數幾個人逃上了岸,日軍1個師團1萬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美軍的坦克開上二號公路,沿著盤旋的公路迅猛前進,步兵從三麵包圍上來,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日軍在強大的火力麵前全線崩潰,美軍占領了全部山頭陣地。

12月7日,在西海奧莫克附近,美軍第70師順利登陸,從日軍後方陣地之間猛插進來。這樣幾麵受敵的日軍已處於崩潰的邊緣,開始支撐不住了。

寺內大將不甘失敗,開始執行一次垂死的行動,這個代號為WA的計劃,就是企圖出動敢死空降部隊去奪取塔克洛班周圍的5個美國飛機場,這些機場對菲律賓群島以及日本本土與南方諸島之間的供應線有著巨大的威脅。

配合這次傘兵行動的第26師團的一個大隊,於12月6日淩晨,向布勞安北麵1英裏的機場發起攻擊。當時守衛機場的是一些美軍工兵,沒有什麼戰鬥力,日軍很快就占據了機場。但日軍傘兵並沒有按時到達,由於沒有援兵,幾個小時後就被趕出了機場,退到北麵的樹林裏。

此時,日軍傘兵還在呂宋。他們登上運輸機,為了避免被發現,又向西繞了大彎,等趕到空降地點已近黃昏。其中4架運輸機被美軍高射炮擊落,剩下的傘兵開始跳傘,由於天黑,300多人的傘兵大隊,隻有白井中佐和60多人在目標地點著陸。

白井的傘兵與躲在樹林裏第16師團的步兵會合,等待第二批傘兵到來。由於天氣惡劣飛機無法起飛,白井得不到增援,而第16師團隻有一個大隊突進到布勞安附近,又被美軍一個營截住,但是,白井的傘兵主力錯降到另一座機場,發起一場破壞性進攻後,又趕過來與白井會合。這樣白井就有了一支近500人的隊伍。

上午10時左右,白井占據了機場,並頑強地堅持了3天。最後因退路被切斷,又得不到增援而被美軍打敗,剩下為數不多的殘兵逃進了山裏。

日軍這次企圖全殲美軍空中力量的行動,開始就不順利,各部隊又沒有協調好,後來隨著美軍第70師在奧莫克灣突然登陸,WA行動宣布徹底失敗。

美軍第70師迅速向前推進,12月10日,突破日軍三井聯隊的防線進入奧莫克,12月30日占領了日軍最後一個主要港口帕隆龐,並與第77師會師,開始包圍和分割島上殘存的日軍。鈴木將軍率領的2.7萬人的部隊被圍困在萊特島上,已完全失去了獲得援救的希望。

1944年12月27日,麥克阿瑟將軍認為獲勝已十拿九穩了,於是宣告:山下奉文將軍遭到了日軍曆史上最慘重的失敗,萊特島之戰現在可以說基本上結束了,隻剩下小規模的掃蕩,肅清殘餘之敵。

事實上,麥克阿瑟這句話說早了點,萊特島上的戰鬥,真正結束在4個月後。美軍第8軍在完成這項“掃蕩”任務時,遇到了殘餘日軍的頑強抵抗,戰鬥進行得極為艱苦,大大超過美軍原先的估計。美軍有千餘人在最後殘酷的戰鬥中喪生,近7000名寧死不投降的日軍被擊斃。

萊特灣海戰持續到1944年10月25日晚結束,日軍在這場海戰中孤注一擲,麵對美軍步步進逼,發起強大攻勢的情況下,日軍陷入了絕望但不甘心承認這種絕望,想進行“敢死衝鋒”,這完全是一種賭博心理。日本人這一“賭”,結果使日本海軍在戰略上已臨末日。在太平洋上的日本海軍已無優勢可言。美國人取而代之,成了太平洋上海軍最強大的勢力。

這場戰鬥是有史以來在太平洋上進行的最大的一次海戰。這一戰差不多全殲了日本海軍。日本海軍共有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被擊沉,損失了數百架飛機,一萬多名飛行員和水兵喪生。從此,日本海軍力量所剩無幾,不僅再也無力量發起任何攻勢,保護通往日本列島的海上交通線,就連艦隊自身也難免遭空中的攻擊。

在這次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場海戰中,美國海軍的空中力量發揮了巨大作用。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艦載飛機已經成為決定性的海戰武器,也證明了大型戰列艦的作用已讓位給航空母艦。

在萊特島上的陸戰中,麥克阿瑟將軍的登陸部隊近20萬人,不僅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武器裝備上也比日軍強得多,日軍幾乎無法抵擋美軍強大炮火的轟擊和坦克的進攻,而且美軍後勤保障充足,那些餓得肚皮咕咕叫,東奔西跑累得筋疲力盡的日本士兵不禁感歎,與如此一個富強的敵人打仗,日本怎麼能打贏。

在萊特島之戰中,日軍一個軍被全殲,守衛萊特島的7萬名日軍,被擊斃擊傷6萬多人,而美軍隻有3500多人喪命。萊特島被美軍占領後,日本除了硫磺島和衝繩島,其本土已暴露在美軍麵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