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萊特海戰——聯合艦隊最後一搏(1)(1 / 3)

萊特海戰

聯合艦隊最後一搏

這是有史以來太平洋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傾巢出動,作最後一搏,日美激戰三天,日艦隊險遭覆滅,僅航空母艦就有4艘葬身海底。是役,日本海軍所剩無幾,喪失了攻擊力,而美陸軍順利地登上了萊特島。戰前曾落荒而逃的麥克阿瑟將軍,此時神氣活現地說:“我又回來了,菲律賓人民!”

到1944年上半年,盟軍在各個戰場取得了巨大勝利,可謂捷報頻傳。在太平洋戰場,麥克阿瑟將軍控製了新幾內亞,尼米茲將軍奪取馬裏亞納,蒙巴頓將軍進軍印度支那,日本在東南亞已麵臨三麵被圍的困境,全麵擊敗日軍看來指日可待。

那麼在太平洋戰場,美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確定在什麼地方呢?

美海軍總司令金海軍上將主張繞過菲律賓,直取台灣,認為這樣就封鎖了荷屬東印度與日本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並能提供一個同呂宋島一樣有利的前進基地,便於進攻日本本土,從而加速太平洋戰爭的進程。馬歇爾將軍讚成這一建議,並指示麥克阿瑟和尼米茲考慮製定出作戰方案。

但是,他們倆都覺得這樣顯得有些急躁,過於冒險。尤其是麥克阿瑟反對這一建議,還有其政治和感情方麵的因素。三年前,他兵敗菲律賓群島,幾乎是落荒而逃,極為狼狽。如今無論如何要殺回去,在那裏大喊一聲:“我回來啦!”

6月26日下午,羅斯福總統同他的隨行人員乘坐“巴爾的摩”號重巡洋艦駛進珍珠港。麥克阿瑟風塵仆仆地從布裏斯班趕來迎接,由於那邊天氣寒冷,麥克阿瑟還穿著冬季的軍服。

晚飯後,在一間寬敞的起居室裏,羅斯福、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就太平洋戰場下一階段的行動計劃展開商討。

室內牆上掛滿了作戰地圖,羅斯福用一根木棍指著地圖上的棉蘭老島說:“將軍們,我們從這兒向哪裏進攻?”

尼米茲先站起來,走到地圖跟前,邊用木棍指畫著,邊談了自己事先仔細準備好的方案:進占福摩薩,並以此作為對日軍發動最後一戰的主要基地。在發動進攻前,先摧毀菲律賓群島的日軍空軍基地,但沒有必要進攻整個菲律賓群島。

總統把目光轉向麥克阿瑟,後者大聲說:“萊特,總統先生,先是萊特然後到呂宋。”

他進一步闡述說:“繞過菲律賓群島中的大多數島嶼,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將招致災難性後果,總統先生,為此美國輿論會譴責您。而占領了萊特乃至整個菲律賓群島,我們將會獲得一個更大的進攻基地。”

第二天上午,會議繼續進行,羅斯福靠在他的輪椅上,興致勃勃地聽著兩位將軍激烈的爭論。他時不時插上幾句話,巧妙地把他們倆的分歧盡量縮小。

最後羅斯福總統傾向於麥克阿瑟的方案,尼米茲也是個樂意聽取別人意見的人,接受了麥克阿瑟的建議,即在攻打福摩薩之前,必須先解放全菲律賓。

後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麥克阿瑟的作戰計劃又辯論近一個月,金海軍上將和馬歇爾才勉強同意了進攻萊特島。

9月8日,參謀長聯席會議向西南太平洋司令部發布命令,決定12月20日進攻萊特島。

隨後,哈爾西著手準備向菲律賓群島發起一係列空中攻擊。美軍出動飛機2400多架次,對比薩揚各島進行了猛烈襲擊,給予日軍毀滅性打擊。

事隔不久,哈爾西將軍建議取消在雅浦、莫羅太和棉蘭老島的前期作戰行動,提前奪取萊特。此建議引起羅斯福極大興趣,麥克阿瑟表示讚成。就這樣,攻占萊特島的日期提前了兩個月,定在10月20日。

美國人在著手製定進攻萊特島的作戰計劃,東京日軍大本營則在猜測他們的意圖,對自己今後的作戰計劃提出了“勝利行動”方案,代號為“捷號”決戰計劃。他們估計美軍有可能在四個地區發動進攻:菲律賓、福摩薩和衝繩、本土諸島、北方的千島群島。

7月下旬,日軍為了執行在菲律賓方向決戰的“捷號”計劃,決定在菲律賓成立第14方麵軍,並新建第35軍專門負責菲律賓中南部的防務,其中防守萊特島的是第16師團,共2萬多人。為增強菲律賓方向的作戰指揮,日軍大本營撤換了裏田中將,讓有“馬來亞雄獅”之稱的山下奉文上將擔任第14方麵軍司令官。

10月6日,山下抵達馬尼拉走馬上任。在司令部他對他的軍官們說,日本的命運就看這場戰鬥的勝負,大家都身負重任,務必樹立必勝信心。其實,他自己對這場戰役也持悲觀態度,知道沒有打勝的希望。

麥克阿瑟擔任進攻萊特島的總指揮。9月21日,他簽發了進攻萊特的戰役計劃。根據作戰安排,登陸行動將由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6個師近20萬人來實施。金凱德第7艦隊的700餘艘艦船負責運送和掩護,哈爾西的第38特遣艦隊提供空中支援。進攻萊特的地麵作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小規模的先遣隊登陸,先把位於萊特灣的一些小島拿到手;第二階段,在杜拉格和塔克洛班之間發動主要攻擊,占領機場後,迅速向萊特各地推進,同時攻入聖胡安和帕納翁海峽;第三階段,實施陸路和對岸作戰,完全占領萊特與薩馬島南;第四階段,進一步占領薩馬島的其餘部分,最終全部控製菲律賓中部。

9月27日,尼米茲簽署了“8-44”作戰計劃,規定哈爾西的主要任務是“在西南太平洋部隊攻占菲律賓群島中部的作戰中,給予掩護和支援”。但在給哈爾西第3艦隊的命令中,尼米茲又要求他,一旦出現或可以創造消滅日軍艦隊主力的機會,消滅敵艦隊就是他們的主要任務。這樣的命令很適合外號“公牛”的哈爾西的胃口。

按照預定作戰計劃,一場進占萊特島的戰鬥拉開了序幕。這是當時太平洋戰場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也是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動用所有的部隊艦船以及海外轟炸部隊,第一次大的聯合作戰行動。

10月上旬,一支巨大的艦隊(包括各種類型的艦船),在新幾內亞北麵的荷蘭迪亞和馬努斯整裝待發,由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護衛的運輸艦和登陸艇,載著麥克阿瑟將軍的第6集團軍共16.5萬人,隨時準備開向萊特島方向。

為了護送這支船隊安全通過,美國海軍從衝繩到呂宋的廣闊海麵上頻頻出擊,在菲律賓至東中國海之間來回巡視,把日軍在菲律賓的航空兵幾乎全部消滅。美南太平洋第38特遣艦隊向北行駛1000多海裏,逼近日本人自認為是本土的衝繩。

10月10日,哈爾西向衝繩島及相鄰的一座島嶼上的日軍空軍基地發起一連串攻擊,擊落擊毀日機100多架,擊沉大量船舶,包括十幾艘魚雷艇。兩天後,第3艦隊出動1000多架艦載戰鬥機和轟炸機向福摩薩發起新的一輪進攻,美軍陸軍航空隊100多架“超級堡壘式”轟炸機也從中國成都基地趕來投入作戰。日軍福留繁少將指揮第6航空大隊起飛迎戰,福留繁的530多架戰鬥機,在第一次迎擊中就喪失了三分之一,其餘的在第二次空戰中基本上被擊毀。當美國空軍第三次去襲擊福摩薩各機場時,福留繁再也派不出飛機去迎戰了。日本人為進行報複,專門為夜戰改造了30多架轟炸機。為了躲避雷達,這些飛機貼著海麵接近美艦,其中有3架衝破美軍截擊機阻擋,向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投下炸彈。其中一顆炸中了甲板邊緣的升降口,左舷起火,但很快就被撲滅了。另一艘重巡洋艦卻被魚雷穿了個大洞,情況比較嚴重。

那些僥幸生還的日軍飛行員,把日軍自己的飛機墜毀當成敵艦中彈起火,紛紛報功。福留繁得意洋洋,向東京報告說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此時,麥克阿瑟的運輸艦隊已從新幾內亞港起航。

10月17日淩晨,美軍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運輸艦組成的先遣突擊隊,以3艘掃雷艇為前導,穿過波濤洶湧的海麵先行進入萊特灣。巡洋艦向灣口小島蘇蘭開炮轟擊。接著,美第6步兵營冒雨在島上登陸,並很快地控製了燈塔,消滅了島上30多名日軍守軍。

10月18日黎明,天氣轉晴,美軍步兵營又毫不費力地登上蘇蘭島對岸的另一座小島荷蒙漢。美軍在島上豎起標誌燈,給後續大部隊導航。

與此同時,突擊營另一部也順利地在迪納加特島登陸,沒有遇到任何阻擊。他們在島的頂端“荒涼角”豎起第二標誌燈。艦隊將在這兩個島之間進入萊特灣。

到當天中午,美軍已牢牢地控製住了萊特灣的入口處。

10月17日,日軍東京大本營收到第16軍發來的急電,得知美軍一支部隊正向萊特島前進,幾個營的別動隊發動了一係列登陸行動,占領了萊特灣入海口周圍的一些島嶼,美國海軍掃雷部隊正在萊特灣出海口掃雷。至此,日本人才確切知道美軍進攻的方向。

當天下午,日軍東京大本營發出了實施“捷號”計劃的作戰命令。大西瀧次將軍立刻動身飛抵馬尼拉,接管這裏的航空兵指揮權。當他發現整個菲律賓群島能夠作戰的飛機總共不到100架時,頓時驚得目瞪口呆。靠這麼幾架飛機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大本營下達的作戰命令,根本無法做到打擊敵航空母艦並使之至少在一周時間內喪失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