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凱塞林山口——“大紅一師”永遠的傷 口(2)(3 / 3)

3月16日夜,在一間臨時充作第2軍司令部的鄉村教室裏,巴頓召集他的全體指揮官做了最後一次戰前動員。在昏暗的燈光下,巴頓那番似乎預示著世界末日來臨的、危言聳聽的講話,讓每一位軍官都感到心事重重,不寒而栗。巴頓用他那低沉沙啞的、富有磁性的聲音惡狠狠地說:“先生們,明天我們就要進攻,如果我們不能獲勝,那麼就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回來。”

當天晚上,進攻部隊就出發了。由於隆美爾已經因病離開了非洲,因此他的繼任者阿尼姆上將把部隊全部撤向了西多薩爾山,這就為美國人的推進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最初的順利進展,使得巴頓和他手下那幫複仇心切的官兵們幾乎飄飄然起來。他們產生了一種想入非非的幻覺,覺得勝利似乎唾手可得,德國人已經被他們嚇得逃之夭夭了。

穿過一個盛產棗椰的叫吉塔爾的綠洲之後,美國人那種一往無前的推進結束了。在一個巨大的生長著許多植物的河口入口,他們不得不停了下來。河穀周圍山巒迭起,向東而去的公路一分為二,穿過一個狹窄的隘口之後,兩條公路都轉眼間消失在群山之中。這些地勢險要的大山幾乎完全阻斷了其他河穀的進出口,因此這裏成了美軍向東發起進攻的唯一通道。

德國人和意大利人沒有辜負上帝賜予他們的這片險要的、易守難攻的地形。他們把山隘口兩側的製高點改造成了一個個牢固的據點,並在四周埋設了地雷,鋪架了鐵絲網,在它們上麵的懸崖頂峰,則布置著反坦克炮和各種輕重機關炮。

美軍打頭陣的依然是不屈不撓的步1師。這一次艾倫精明多了,他沒有讓他的士兵們猛打猛衝,而是先派出了一支精幹的偵察小分隊,去看一看德國人和意大利人的陣地有沒有空子可鑽。

很快,偵察小分隊帶回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首先,防守隘口的是意大利人,而不是比他們凶悍和頑強得多的德國人。其次,他們找到了能夠爬上山頂,迂回到意軍炮兵陣地後麵去的山間小路。隻要派出一支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攀上頂峰,拔掉敵人在隘口一側的陣地應該不成問題。

3月20日夜,在膽大心細、忠於職守的達爾拜中校的率領下,500名生龍活虎的步1師突擊隊員們乘著夜色踏上了征程。由於沿途地形太複雜,因此他們不能也無法攜帶任何大型武器。這就意味著,他們能否完成這次大膽的冒險,將取決於偷襲、出敵不意和突然性。他們悄聲無息地前進著,在一片怪石林立的山路中摸索著前進。在一輪徐徐高掛的明月的照耀下,官兵們青藍色的槍管反射著幽幽的寒光。在攀越一處20英尺高的絕壁時,部隊的進展緩慢到了爬的程度,武器裝備必須通過手把手的方式才能送上懸崖。快到天亮的時候,突擊部隊終於登上了險峻的高山頂峰,俯身一看,意大利人的炮兵陣地就在他們腳下。

達爾拜中校一聲令下,進攻打響了。突擊隊員們的臉用燒焦的軟木塗得黑黑的,看起來古怪而可怖。他們排列成散兵隊形,自上而下勇猛地衝向了還沉浸在甜蜜的睡夢中的意大利守軍。突擊隊員們殺聲震天,跨過一道又一道岩石,嚇得一些一時還弄不清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意大利士兵很快就舉手投降了。有些急忙操槍抵抗的意軍士兵,則不是被刺刀挑死就是被槍打死。到太陽升起的時候,意大利人的陣地上躺著數十具意軍屍體,700多名僥幸保住性命的官兵則成了美國人的俘虜。步1師的突擊隊幾乎沒有任何傷亡便拿下了隘口一側的山峰,這讓突擊隊的指揮官達爾拜中校樂不可支。他恨恨地說:“好的!‘大紅一師’好久沒有嚐到勝利的滋味了。”

他立即向師長艾倫發報:“你可以把部隊派來了,道路已經掃清。”

步1師首戰得勝,巴頓很高興地看到昔日那種頑皮自信、倔強好鬥的表情又出現在了步1師士兵們的臉上。他相信,隻要這支部隊能夠煥發出它原有的鬥誌,德國人一定會為碰到這樣的對手而感到可怕。

占領了山隘一側的山嶺,使美軍有了一個牢固的立足點。但要想把敵人從屹立於隘口另一側的山嶺中清除掉,對於巴頓和他的部隊來說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這道山嶺,是通向加伯斯和馬雷特方向道路上的“鬼門關”。血戰三天,美軍沒有絲毫的進展。到23日拂曉時分,德國人又從馬雷特防線調來了美國人的老冤家——能征慣戰的第10裝甲師,看來,德國打算死死地守住這個隘口,不讓巴頓和他的美2軍從背後威脅他們的馬雷特防線。

隨著第10裝甲師的到來,德國人決心向美國人發起一場進攻,以清除滲入他們防禦體係的美軍步1師。第二天淩晨,德軍第10裝甲師的50輛坦克,就排著整整齊齊的隊形駛過了隘口的狹窄通道,氣勢洶洶地衝上了滿是塵土的古塔爾河穀穀床,後麵則緊隨著一長串自行火炮和裝滿步兵的運輸卡車。天上的“梅塞施米特”式飛機從東麵的山背後蜂擁而出,也呼嘯著撲向步1師的步兵掩體和炮兵陣地,進行著肆無忌憚的狂轟濫炸。

德國人的進攻氣勢夠嚇人的。巴頓在自己的前沿觀察所裏,用望遠鏡靜靜地注視著德國人的進攻。他打電話給特裏?艾倫:“怎麼樣,特裏?你的那些小夥子們能頂得住這些該死的德國雜種嗎?”

艾倫自信地回答:“你看好吧,頭兒!我還沒有開打呢。‘大紅一師’絕不再後退一步了!”

德國人全部衝進河穀之後,立即拉開了進攻的架勢。在坦克的引導下,步兵們一個波次接一個波次地向步1師的陣地發起了狂攻。在德國人的進攻麵前,艾倫和他的步1師不慌不忙,沉著應戰,挫敗了德國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德國人見步兵衝鋒難以奏效,馬上改變戰術,對已暴露其防守陣地的美軍一些步兵陣地和兩個野戰炮兵營陣地進行火力突擊。這下可夠美國人受的了,隻見德國人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輪番向前,對著美軍陣地進行殺傷力很大的直瞄射擊。隨著一聲聲巨響,許多美國士兵的屍體連同炸爛的槍械和石塊一起,紛紛飛上了天空。艾倫見狀,立即命令一線部隊回撤,並引誘德國人的裝甲部隊追擊。德國人不知是計,坦克集群全速衝向了橫亙於河穀之中的一塊幹涸的河床。在那裏,美軍精心布設了一個偽裝良好的反坦克雷場。德軍坦克一衝進去,立刻感到他們走進了地獄,僥幸逃生的德軍坦克驚慌失措地掉頭就跑,結果又闖入了艾倫給他們準備好的大炮和反坦克炮火網。一場廝殺,德國人在河床上丟下了30多輛燃燒的坦克,其餘的則驚恐萬狀地退了回去。

下午4點,固執而頑強的德國大軍卷土重來。這一次,德軍坦克依然衝鋒在前,後麵引導著排成散兵陣容的步兵。這一次,美國人對德軍的這種步坦協同攻擊早有準備。他們用反坦克炮向高速衝擊的坦克射擊,其他炮火則集中打擊坦克後麵的伴隨步兵。由於平坦的河穀裏沒有任何的地形地物可供掩蔽和藏身,因此德國步兵在美國人的猛烈炮火之下死傷累累,遺屍遍地。躲在一處山腰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的巴頓,對德軍指揮官的用兵之道不屑一顧,他直言不諱地說:“他們正在謀害一群訓練有素的士兵,這是怎樣一種消耗精銳之師的方式啊!”

戰至黃昏,德國人傷亡慘重,卻一無所得。自隆美爾離開非洲之後,非洲軍團的將士們終於痛苦地意識到:他們在非洲正麵臨著可怕的失敗。

昔日把步1師打得落荒而逃的德軍第10裝甲師,這回被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步1師打得鼻青臉腫,傷痕累累,不得不從古塔爾河穀縮了回去。這一戰,是美軍自北非登陸以來第一次實實在在、無可爭辯地打敗了凶悍的德國陸軍,“大紅一師”痛快淋漓地報了凱塞林山口之戰的一箭之仇。

為了對付巴頓和他的第2軍,德國人不得不又從馬雷特防線調來了第21裝甲師。看到德國人大軍雲集,僅僅是在此發動牽製性進攻的巴頓感到心滿意足,亞曆山大將軍也對美2軍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刮目相看。毫無疑問,他們發動這次進攻的目的圓滿地達到了。

北非之戰是美德兩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首次交手,美國人先敗後勝,讓打遍天下罕逢敵手的德國人吃了不少苦頭。但在凱塞林山口,美國人則是“結結實實地讓德國人給上了一課”。那次戰鬥的失利,一直讓步1師乃至整個美國陸軍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成了他們心中一個永遠的傷口。時至今日,凱塞林山口之戰依然作為西點軍校的一個經典戰例,供一代又一代的美國軍官們研究、剖析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