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折戟庫爾斯克——“天鵝臨終前美妙的歌聲”(1)(1 / 3)

折戟庫爾斯克

“天鵝臨終前美妙的歌聲”

斯大林格勒一戰,蘇德兩軍攻守易位,強大的蘇軍兵團對德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在庫爾斯克,兩軍裝甲部隊精銳盡出,展開了一場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德國的“虎”式坦克頂不住“T-34”坦克的強大火力,一輛輛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化為廢鐵。是役,德國軍隊的裝甲鐵騎精銳盡失,元氣大傷,蘇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942年末至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之戰,使一向縱橫天下的德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有“德國陸軍的金戒指”之稱的精銳之師第6集團軍,葬送在斯大林格勒那可怕的廢墟之中。經此一戰,德國陸軍元氣大傷,昔日不可戰勝的神話已被無情地粉碎。更重要的是,整個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已經牢牢地掌握在了蘇軍的手裏。

1943年1月至3月間,大反攻中的蘇軍一麵對斯大林格勒城內的德軍進行包圍和肅清,一麵對支離破碎的德軍正麵撕開了一個長約250公裏的大口子,使窮途末路的B集團軍群頃刻瓦解。在向縱深突入了200多公裏之後,蘇軍於2月15日奪回了戰略要地哈爾科夫。

隨著整個南線的崩潰,烏克蘭東部的門戶大開。如果此時的蘇軍乘勢進擊高加索的咽喉要地羅斯托夫,則困頓於高加索山地的德軍A集團軍群也難逃滅頂之災。遺憾的是,蘇軍統帥部忽視了羅斯托夫的重要性,從而使A集團軍群死裏逃生,奇跡般地撤出了高加索。

樂觀的蘇軍在奪占了哈爾科夫之後,無視自己因長途進擊而帶來的後勤供應困難、側翼暴露等巨大隱患,不顧一切地向西卷擊,希望能借此造成德軍更大的混亂。

有“天才戰略家”之稱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看出了蘇軍的致命弱點。他不慌不忙,且戰且退,並集結從高加索撤出的A集團軍群的部隊,在拚命西進的蘇軍側翼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拳頭。

2月22日,正當蘇軍沉浸在大舉西進的快樂之中時,曼施坦因指揮4個精銳的裝甲師突然斜刺殺出,狠狠地擊向蘇軍薄弱而綿長的側翼。

猝不及防的蘇軍無力應戰,頓時全線動搖,哈爾科夫得而複失,而衝殺到哈爾科夫以西的兩個集團軍則是全軍覆沒。

曼施坦因漂亮的“左勾拳”,一舉在蘇軍戰線的西南部砸開了一個大坑。此戰不僅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製止住了德軍自斯大林格勒之戰以來的雪崩般的潰退,弄得希特勒感激涕零地對他說:“您在戰役和戰術方麵的天才是首屈一指的。”

曼施坦因的成功反擊,使德軍又奪回了哈爾科夫,並且成功地穩住了南部戰線。在蘇德兩軍都因解凍期的到來而停止作戰之後,駐守在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兩翼暴露在德國兩大集團軍的麵前,從而形成了著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

麵對軍事地圖上標示出來的蘇德兩軍態勢圖,還沒從斯大林格勒的沉重打擊中清醒過來的希特勒精神為之一振。他那自認為是“天才般的直覺”告訴他:庫爾斯克突出部值得一戰。他要在這裏與蘇聯紅軍再來一次較量,以決出誰是真正的強者。他信心百倍地向他的將軍們斷言:“俄國人也已經筋疲力盡了,我們應該用鋼鐵般的意誌,在庫爾斯克狠狠地打擊他們。”

舉世矚目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之後,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蘇德戰場,出現了暫時的沉寂。隨著1943年春天的到來,在沉寂下醞釀已久的戰爭風暴,也越來越呈現出一觸即發的態勢。對於希特勒和德國來說,1942年無疑是災難性的一年。“台風”戰役止步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格勒之戰又大敗,就連戰無不勝的傳奇元帥隆美爾,也和他勇敢善戰的非洲軍團一起,被趕出了北非那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不毛之地。隨著1943年的到來,被失敗和挫折折磨了整整一個冬天的希特勒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不能再猶豫了,蘇聯人在拚命反撲的同時,一直催促美英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妄圖東西夾擊,一舉擊敗他的第三帝國。更為可怕的是,種種跡象表明,美英兩國正在為此戰局作大量的、精心的準備工作。一旦美英在西線開戰,事實上這場戰爭就輸掉了。

在蘇聯人極力謀求美英兩國仗義援手的時候,第三帝國所麵臨的卻是因為巨大的失敗而變得驚慌失措和喪失信心的盟國。曼施坦因雖然以他的才華製止住了德國軍隊的崩潰,但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並不能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就整個同盟國和軸心國來說,軍事力量的對比已發生了質的變化。用古德裏安的話說:“我們所麵對的是擁有無比豐富資源的冷酷的敵人,在1941年的閃擊戰沒能讓俄國人屈服之後,這場戰爭的形勢就不太妙了。”

為了在美英動手之前先擊敗蘇聯,以避免德國兩線作戰的窘境,也為了給他那日漸動搖和喪失信心的軸心國同盟打氣,希特勒決定在東線發動一場進攻。他需要用一場勝利來安慰和鼓勵他的盟友,也需要重新刺激和振作一下德國軍隊日漸低迷的士氣。

看到庫爾斯克一線的兩軍態勢,希特勒仿佛看到久違了的勝利女神在向他招手。在這個呈反“S”形的突出部的南北兩翼,兩個戰鬥力強大的德軍重兵集團正在虎視眈眈,作勢欲撲。北線,是以奧廖爾為中心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在南線,則是英勇善戰的曼施坦因元帥的第4裝甲集團軍,而蘇軍據守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就位於德軍這兩把巨鉗的中央。

“必須像切麵包一樣切掉這個庫爾斯克突出部,隻要能在此消滅大量的俄國人,我們就能重現1941年的輝煌。”希特勒把他的將軍召集起來,和盤端出了自己苦思冥想得出的結論。

對於元首的宏偉構想,早已習慣於言聽計從的大本營軍官們唯唯諾諾,齊聲讚歎。倒是從前線回來的、對戰局有更充分了解和把握的戰場指揮官們坦率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曼施坦因元帥認為:對於1943年的戰局來說,德軍麵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實施大縱深的機動防禦。把進攻的主動權讓給蘇軍,而自己按兵不動,以逸待勞,利用東線廣闊的戰略縱深,誘使蘇軍拉長戰線,然後伺機反擊,充分發揮德國軍隊的質量優勢和機動優勢,最大限度地殺傷和俘獲蘇軍,“逐步讓俄國人把血流幹”。二是在特別有利的地區發起有限的進攻,以很小的代價,重創蘇軍的主力兵團,以求奪回和保持東線戰場的主動權。

曼施坦因不愧是德國最優秀的戰略家。他的兩套方案,準確地勾勒出了德國軍隊的最終目的和近期目標。尤其是在發起有限的進攻方麵,他和他的元首取得了難得的一致。但他認真地向希特勒提出,要想在庫爾斯克發動進攻,必須越早越好。最好在5月份的解凍之初便開始行動,他相信這個時候動手,俄國人一定會被他打個措手不及。

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德軍總參謀部很快就拿出了具體的作戰方案。對於一支極擅縱深揳入,兩翼鉗擊的軍隊來說,庫爾斯克突出部是一個相當理想和完美的戰場。所以按照德軍的計劃,南北兩路大軍應同時沿突出部底線向庫爾斯克展開向心突擊,一舉切除庫爾斯克突出部,包圍並殲滅據守在突出部內的大量蘇軍主力,以報斯大林格勒的一箭之仇。

單從兩軍態勢上來看,這似乎是一個合乎實際的、理想的方案。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希特勒的批準,但令人費解的是,希特勒給這個進攻計劃起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堡壘”戰役。對於一個進攻者來說,最不願碰到的恐怕就是對手的堡壘了。希特勒為自己的進攻計劃冠以此名,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這將是一場無法取勝的進攻。

為了獲取發動這場進攻所必需的坦克,德國的各個軍火工廠都開足了馬力,夜以繼日地生產著令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從而也使曼施坦因所關心的進攻之日一推再推。“直到俄國人從容不迫地挖好了墳墓,我們才稀裏糊塗地走了進去。”——這是戰後曼施坦因對喪失這次戰機的痛苦反省。

“虎”式坦克是一種安裝有88毫米大炮的重型坦克,它的前裝甲厚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10毫米,這使得包括可怕的“T-34”在內的所有坦克都無法直接用炮擊穿它。“豹”式坦克則是一種堪與二戰中最優秀的中型坦克“T-34”相媲美的中型坦克,它大大超過了美國和英國的同級別坦克。其漂亮的流線型外形,寬敞合理的布局,一直影響著戰後坦克的發展。它的最大時速可達43公裏,最大裝甲厚度為80毫米,采用新式的傾斜式裝甲,並安裝一門長身管的75毫米加農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豹”式的各項戰術性能都超過了它的對手“T-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