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941年6月的莫斯科似乎注定了要讓後人驚愕,讓曆史反思,讓痛者扼腕。
6月14日,塔斯社發表外交部的授權聲明:“……德國也同蘇聯一樣,始終不渝地信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規定的條款。關於德國意圖撕毀條約、進攻蘇聯的謠言是毫無根據的……關於外國報紙上出現的蘇德之間將爆發戰爭的謠言,是反蘇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傳伎倆!”
斯大林更是為自己的洞察力感到自豪:“有些人就是這樣,用德國人來嚇唬我們,用我們來嚇唬德國人,故意唆使我們相互敵對。”
這位剛愎自用的蘇聯領袖還沒從西方人給他留下的“禍水東引”的陰影中走出來。由於他在蘇聯人民和蘇聯軍隊中的巨大威望,使得他的失誤事實上解除了蘇聯全國上下的警惕,從而為開戰之初的巨大失利埋下了後患。
就在斯大林一再聲稱德國不會進攻蘇聯,希求以此來感化希特勒,來延遲戰爭的降臨時,希特勒卻正在對他那聰明伶俐的漂亮的女秘書大發感慨:“‘巴巴羅薩’計劃是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也是最為棘手的一個決定。”停了一下,他長出了一口氣,“因為我們對俄國一無所知。它可能是個大肥皂泡,但實際上它也可能截然相反。但不管怎麼說,德蘇之戰不可避免,因為我們要為歐洲、為世界承擔責任,消滅魔鬼般的布爾什維克。”
希特勒說這話的時候是1941年的6月21日晚上。此時此刻,百萬德軍已經在夜幕的掩護下埋伏在了距邊境1公裏的出發陣地上,數千門大炮也脫掉了炮衣,對著東方昂起了黑黝黝的炮口。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淩晨3時30分,月明星稀。一陣驚天動地的炮火劃破了寂靜的夜空,隨著猛烈的火力突擊,早已蓄勢待發的德國軍隊兵分三路,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之間潮水般地衝過了蘇聯邊境。蘇德戰爭就此爆發了。
由於戰前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成功的欺騙行動,使得這次對蘇聯的進攻成功地實現了突然性。開戰之初,蘇軍的許多邊防部隊毫無知曉,軍官們和飛行員們還在休假。戰爭一打響,前線的蘇軍就陷入了可怕的混亂之中,幾乎連倉促抵抗都來不及,就做了德國人的俘虜。
據朱可夫元帥回憶:“6月22日拂曉,所有的西部邊境軍區同部隊的有線通信都遭到了破壞。各軍區和各集團軍司令部無法迅速傳達命令。德國人預先投放在我國領土上的破壞小組在多處破壞通信線路,殺害聯絡人員,襲擊我軍指揮人員。至於無線通信,邊境軍區的大部分部隊還沒有這種裝備。在德國人的進攻中,許多部隊和上級指揮機關徹底失去了聯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戰鬥打響之後,德國人先以大量的航空兵集中對蘇聯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樞紐、軍事基地以及尚未完成戰略展開的軍隊進行猛烈的轟炸。不到半天工夫,蘇軍西部的66個機場遭到破壞,1200多架飛機受到損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800架飛機竟然連起飛都沒有來得及,就被德國人擊毀在地麵上。
同時,德軍的三路進攻大軍以坦克師和機械化師為先導,向蘇聯縱深展開了猛烈的突進。德軍北方集群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一路攻城略地,兵鋒直指列寧格勒。其坦克部隊於進攻當日便突入蘇聯縱深近40公裏,至29日占領裏加,德軍在北德維納河南岸共殲滅蘇軍15個師。
中央集群51個師在16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從華沙以東出發,沿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軸線進擊,於開戰的第二天便形成了對蘇聯西方麵軍的包圍態勢。至6月27日,先後在別洛斯多克和斯羅尼姆地區形成了兩個包圍圈,合圍了陷入混亂中的蘇軍第三、第十集團軍,並完成了對戰略要點明斯克的迂回包圍。
南方集群63個師在1400架飛機的支援下,由盧布林至多瑙河地區展開以基輔為目標的進攻。至6月底攻占利沃夫城,蘇軍有兩個集團軍被擊潰或被包圍。
戰役開始的第三個星期,德軍三路大軍向蘇聯境內推進了多則400公裏,少則200公裏的距離。首都莫斯科距博克元帥的中央集群,僅僅剩下了180公裏的距離。狂妄的德軍士兵稱對蘇聯的進攻是“波蘭戰爭的重演,是一次漫步式的推進”。
6月30日,博克元帥的中央集群完成了對明斯克的包圍,消滅了合圍圈中的20個蘇軍師,俘虜33萬人,繳獲3000多輛坦克和1800多門大炮。據一位被俘的蘇軍高級將領供認,在北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以東地區已沒有重要的、有戰鬥力的紅軍部隊。
麵對初戰的巨大勝利,德國上下沉浸在一片勝利的喜悅之中。就連一向謹慎、理性的軍隊指揮官們也變得樂觀而充滿信心起來。哈爾德將軍在日記中寫道:“我堅持認為俄國戰役在兩周之內已經打贏,大概這不是誇張。當然這不是說戰爭已經結束了。”約雷爾將軍更是樂觀地聲稱:“我們占領了德溫斯克和明斯克。這樣我們僅用一周的時間就走完了去列寧格勒和莫斯科的三分之一的路程。以這個速度,再有兩周我們就能進入這兩個城市了。不過,事實上可能比我們設想的更快。”
希特勒顯然非常同意約雷爾的這種估計和判斷。他對他的將軍們宣布:“幾周之後,我們將進入莫斯科,然後我要把它夷為平地,在那裏修一個水庫。莫斯科這個名字必須讓人們忘掉!”
蘇軍在開戰之初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種損失不僅使凶惡的德軍產生了已經勝利在望的感覺,也使斯大林陷入了巨大的擔憂之中。
在中央方向,由於才智平庸的西方麵軍司令巴甫洛夫大將的重大失誤,使得整個方麵軍的三個集團軍都陷入了博克元帥的虎口。50萬大軍在德軍的鉗形攻勢麵前無所作為,潰不成軍。慘重的失敗使斯大林狂怒至極,他怒氣衝衝地下令槍斃了巴甫洛夫和另外幾位對失敗負有責任的高級將領。但實際上造成今天紅軍指揮員素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他那殘酷無情的大清洗幾乎使紅軍中的優秀指揮員損失了70%,對於一支軍隊來說,還有比遭受這樣的損失更可怕的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斯大林是在飲著他自己親手釀製的苦酒。
但是,和基輔地區的失敗及蘇軍所受的損失相比,莫斯科方向似乎還不算太慘。在烏克蘭境內,德軍南方集群在老資格的陸軍元帥龍德斯泰特的指揮下,開始了一場不顧一切的大縱深突襲,攻擊矛頭直指烏克蘭首府基輔。在基輔的南北兩側,隸屬於中央集群的“裝甲天才”古德裏安所率領的第二裝甲集群和南方集群的克萊斯特的第一裝甲集群猶如兩把巨大的鋼鉗,在第聶伯河的右岸相向推進。此舉意味著蘇軍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西南方麵軍和它所據守的基輔城一起,即將落入德軍的合圍圈中。
麵對千鈞一發的危急形勢,西南方麵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和蘇軍西南總指揮、騎兵時代的傳奇英雄布瓊尼元帥認識到了他們所麵臨的巨大的危險。他們明智地作出了撤退的決定,並把自己的撤退計劃電報了最高統帥部和斯大林。
沒料想,前線指揮員請求撤退的命令遭到了斯大林的斷然拒絕。當西南方麵軍司令部接到斯大林“應停止尋找退卻的地區,積極尋找抵抗途徑”的電報時,一絲絕望湧上了指揮員們的心頭。
在德軍還沒有合圍之前,西南方麵軍全師而退是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希特勒戰前最擔心的也就是蘇聯紅軍能有秩序地、成建製地躲過德軍的打擊。斯大林一個就地組織抵抗的命令,等於把60萬蘇軍送進了虎口,把西南方麵軍的最後一條生路堵死了。
盡管後退無路,被圍蘇軍還是對德軍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戰至9月20日,烏克蘭首府基輔失陷。困守基輔大包圍圈中的西南方麵軍全軍覆沒,僅被俘人員就達66萬人,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合圍戰以德軍的完勝而告終。
隨著德軍在戰場上的一係列重大勝利的取得,希特勒和他的總參謀部在進攻方向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參謀長哈爾德和前線指揮官博克、古德裏安為一方,他們堅持認為應全力東進,直至拿下莫斯科,並指出:“莫斯科是蘇聯軍火生產的重要來源,是俄國交通運輸的樞紐,攻占莫斯科將極大地震撼甚至可以摧毀俄國人的抵抗意誌。”他們還根據各種情報向希特勒表明:“蘇軍主力大都集結於莫斯科的前沿一線,殲滅這些重兵集團對於取得整個戰爭的勝利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希特勒的胃口遠比他們大得多,由於對烏克蘭的盛產糧食地區和工業地區以及高加索的油田垂涎已久,同時也極希望打下北線的列寧格勒,所以希特勒認為應該從中央集群調出一部分步兵師和裝甲師到南路和北路,至於莫斯科可以等一等再說。
爭論的結果顯而易見,將軍們不得不作出了痛苦但是很無奈的讓步,事後勃勞希契元帥憤憤地說:“一大幫元帥和將軍在一個下士和他的謬誤麵前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