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天以後,即1940年6月22日,在一戰時德國簽訂戰敗書的貢比涅森林,又上演了一幕淩辱與被淩辱的悲劇。所不同的是,戰敗者和勝利者的位置發生了根本性的互換。在那塊刻著“1918年11月11日,以罪惡為榮的德意誌帝國在此屈膝投降”的花崗岩石碑旁,高傲的法國人屈辱地接受了戰敗的現實。
德國征服了強大的法國,並在敦刻爾克把英國遠征軍趕下了大海,整個歐洲成了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天下。拔劍四顧,希特勒忽然發現,目前在整個歐洲能和他一決雌雄的,除了英吉利海峽對麵的英國之外,就剩下東部的蘇聯了。
此時的希特勒,麵臨著一個讓他感到十分艱難的選擇。正如他後來所言:“我麵對著兩個敵人,可槍膛裏卻隻剩下一粒子彈。”英國有英吉利海峽這條世界上最有作用的戰壕,再加上那個死硬的丘吉爾是那麼不識時務,使得征服英國變成了一個遙遠的夢。但俄國就不同了,廣闊的俄羅斯大草原正是勇敢的德國裝甲部隊縱橫馳騁的大舞台。英國人幻想著俄國人和美國人能做他們的靠山和後台,但如果把他的靠山打倒了,英國人就會理智地提出和平。希特勒胸有成竹地認為:“在英國出現了一件怪事!英國人本來已經完全倒下,現在卻又站起來了。毫無疑問,這是俄國人在給他們打氣。……俄國隻要向英國暗示一下它不願意德國過於強大,英國就會像一個快淹死的人又重新獲得希望,就會相信6至8個月之內形勢將完全改變。但是如果俄國被摧毀,英國的最後一點希望就會破滅,他們不會愚蠢到指望遠隔大洋的美國牛仔的地步,那時德國就會成為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基於上述考慮,希特勒決定最晚在1941年的春天打垮蘇聯,而且越快越好。
在德國曆史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曾經說過:“德意誌的子孫必須牢牢記住:切不可兩線作戰。聰明人誰也不要去惹可怕的俄國熊。”
拿破侖在兵敗莫斯科之後,也痛悔萬分地說:“我已經擁有了整個歐洲,幹嗎還要去招惹永遠也不可能屈服的俄羅斯呢?”
前人的真知灼見似乎並沒有影響希特勒作出進攻東方的愚蠢決定。事實上,消滅蘇維埃,消滅布爾什維克,一直是他在《我的奮鬥》中所宣揚的目標。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3個月之後,希特勒就公開揚言:“我們與俄國之間是簽有條約,但它隻能在有價值時才予以遵守。”現在,英國人被打得躲到了它的英倫三島上,法國人也屈辱地投降了,而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石油,還有整個俄羅斯黑金塊一般的土地,似乎都在向希特勒招手,都在提醒著他,可以把那一紙空文丟到廢紙簍裏了。
根據希特勒的命令,高效率的德軍總參謀部很快就拿出了兩套進攻蘇聯的軍事計劃。一份是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提出的,他主張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對莫斯科這個蘇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進行特別猛烈的進攻。另一份是最高統帥部約雷爾將軍提出的:首先圍殲蘇軍北部的重兵集團,然後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實施占領,最後打進蘇聯縱深。
不管是哈爾德的計劃還是約雷爾的計劃,它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一旦開戰,蘇聯必定會全力保衛它的西部糧倉烏克蘭。因此進攻的德軍必須以快速猛烈的推進來使俄國人無法組織起像1812年那樣井然有序的撤退。快速機動的德軍裝甲部隊要力求突入蘇聯的縱深腹地,在蘇軍的後方實施遠距離的迂回合圍,以求大量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爭取在9至17周之內擊敗蘇聯。
到1940年的12月,德軍總參謀部已經製定了詳細而完備的入侵蘇聯的計劃,並給這個計劃取了一個怪裏怪氣的名字——巴巴羅薩。這是德國的第一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意為“紅胡子”。希特勒將進攻蘇聯的侵略計劃命名為“巴巴羅薩”,是想讓這位800年前的好大喜功的大皇帝能夠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使他能夠順利地實現征服蘇聯、奴役斯拉夫人的狂妄計劃。
12月18日,希特勒以“第21號訓令”的方式正式批準了“巴巴羅薩”計劃,並把他的宏偉設想向他的將軍們做了詳盡的闡述:
“我今天剛剛簽署了第21號訓令,即對俄作戰計劃。在我們占領了整個歐洲之後,蘇維埃俄國就成了我們最大的敵人。對俄國我們曆來沒什麼好感,它愚昧、落後、保守、自私、貪婪,與這樣一個國家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活,將是我們德意誌民族的恥辱!因此,我們必須把它從地球上清除出去,把那裏的人消滅掉!”希特勒頓了一下,突然話鋒一轉,“不要被它表麵上的龐大嚇住。布爾什維克的內部已經腐朽,俄國軍隊是沒有腦袋的泥塑巨人,不堪一擊。我本來用不著把如此之多的德意誌民族的優秀分子送上進攻俄國人的前線,但是,這是一種責任和使命,隻有他們才有資格去鏟除那些成千上萬條昆蟲一樣繁衍出來的劣等民族。”
大放了一通厥詞之後,希特勒意猶未盡地衝哈爾德點了點頭:“現在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介紹計劃的具體內容。”
哈爾德從容地站起來,彬彬有禮地向環坐四周的元帥和將軍們看了一眼,用沉穩的語調說:
“德國武裝部隊必須準備在對英國的戰爭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俄。這次戰役的基本思想是:突然使用大量的飛機和坦克,在戰場的數個方向上實施一係列強大而深遠的突擊,將戰線分割成幾段,切割展開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白俄羅斯地區和烏克蘭的蘇軍戰略集團的聯係,並在蘇聯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趕到之前予以殲滅。具體地說,就是要在作戰中使用坦克部隊實施快速而深遠的揳入,大膽推進,合圍殲滅俄國西部的俄軍主力。一定要阻止有作戰能力的敵軍完整無損地撤退到俄國的廣闊地區之中。”
接著,哈爾德邀請元帥和將軍們來到一個巨大的沙盤前麵,對著沙盤講解起了德軍的三路大軍齊頭並進、“閃擊”蘇聯的計劃:
“鑒於蘇德戰場戰線太長,因此我軍在第一階段決定在列寧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基輔三個獨立的戰略方向上同時實施北、中、南三個大規模的戰略性戰役。其中北方集群由馮?李勃元帥指揮,從東普魯士經波羅的海三國向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消滅蘇軍於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並攻占列寧格勒。中央集群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從波蘭境內分西、北兩路發動大開口的鉗形攻勢,包圍殲滅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並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軸線實施突擊。南方集群由龍德斯泰特元帥指揮,從波蘭南部的盧林布向基輔方向突擊,包圍殲滅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
哈爾德話音未落,希特勒就把話頭接了過來:“將軍們,這就是我們對俄作戰的基本要點。大自然是殘酷無情的,因此,我們必須也殘酷無情。讓我們把所有舊世界的那些道德、憐憫、慣例、規範等等偽善的假麵具都統統拋到一邊,我們要按我們的方式征服世界。對俄國三個方向上的進攻都要毫不留情,不過,我要提醒尊敬的博克元帥,中央集群對莫斯科的進攻,將是整個對蘇戰爭的重點。您要以最強大的打擊去盡早砸爛俄國這個最重要的交通和國際工業的中心。”
停頓了一下,希特勒以一種興奮的目光注視著大家,一字一句地說:“準備工作必須在暗地裏秘密地進行,一切準備工作的最後完成日期為1941年5月15日。”說完,他長籲了一口氣,又從牙縫裏擠出了幾個字:“我要讓全世界都大驚失色!”
在德國人已經打定主意和蘇聯人放手一搏時,斯大林卻還在幻想著能夠延遲戰爭的發生。雖然蘇聯人深知與德國的戰爭不可避免,但他們還是祈求能有奇跡發生,好使他們為將來的戰爭做好充分的準備。雖然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的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努力來使斯大林相信他無意與蘇聯交惡,但來自各方麵的情報都顯示德國將在1941年的五六月份進攻蘇聯,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善意的警告都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誠如戰後丘吉爾所言:“從1940年9月到1941年7月希特勒發動進攻為止,斯大林確實是一個既感覺遲鈍又反應靈活,同時情況掌握又很差的巨人。”
讓我們看一看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大戰爆發之前,蘇聯人有多少次機會可以讓自己掌握主動,而他們最終選擇的卻都是悲劇性的放棄:
——1941年3月20日,美國人在華盛頓向蘇聯大使提供了一份絕密報告:希特勒將在5月份進攻蘇聯。
——4月15日,一架德國偵察機在蘇聯的羅夫諾迫降,紅軍在飛機上發現了照相機、已被曝光的膠卷和撕毀了的蘇聯西部地圖,用朱可夫的話說:“此時德國人的軍事意圖就連一個普通士兵都不會懷疑。”
——4月下旬,在駐德國的美國大使館,一位德國空軍軍官直接麵告蘇聯大使館一秘:德國空軍和陸軍主力部隊已全部調往東線。
——5月,二戰名諜佐爾格從東京向莫斯科發報:德國軍隊將在6月20日前後向蘇聯發動不宣而戰的大舉進攻。
——6月,美國駐蘇聯大使親手將一份文件交給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警告德國將在兩個星期內進攻蘇聯。
——幾乎與此同時,中共打入德國駐華使館的間諜成功地劫獲德國將進攻蘇聯的秘密情報。中共急電斯大林:德國人將在6月下旬進攻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