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這一愚蠢的戰略調整,使得德軍的兵力進一步分散,戰線也進一步拉長。結果,北方集群沒有拿下列寧格勒,南方集群也沒有完全奪占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油田。中央集群則因為兵力被調往南北兩線,實力大受削弱,進攻勢頭不得不慢了下來。
後人評價,在第三帝國的曆史上,希特勒曾犯過許多錯誤,但最致命的錯誤則在於他不顧客觀現實的兩線作戰上。英國敗而不降,他就急於對蘇聯動手;莫斯科遙遙在望,他又對列寧格勒和烏克蘭情有獨鍾;到了1942年的夏季中,他又在高加索指日可下的情況下分兵斯大林格勒,把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德軍師團投入到了一場可怕的巷戰之中,從而導致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斯大林格勒之戰的失敗。
對於希特勒拙劣的戰略決策,德軍總參謀部的軍官們紛紛提出質疑,前線的指揮官們有時甚至以辭職來表達他們的憤怒,但結果往往是以將軍們的被解職而告終。在希特勒看來,解除一位軍官的職務遠比打贏一場戰役輕鬆多了。希特勒就這樣在一次次解除軍官們的職務當中尋求勝利的感覺,隻是可悲的是,希特勒的每一次“勝利”的代價,都是隨之而來的德軍在戰場上的慘敗。
到9月中旬,希特勒認為在西北、西南方向上已獲初勝,尤其在烏克蘭消滅了蘇軍的西南方麵軍之後,他認為攻占莫斯科的時機已經成熟,遂發布了以奪取莫斯科為戰役目標的“第35號訓令”,命令中央集群沿斯摩棱斯克一線向莫斯科展開全線進攻。整個戰役的行動代號為“台風”。
從9月30日開始,德國陸軍元帥馮?博克的中央集群,按照希特勒的指令,發起了旨在奪取莫斯科的“台風”戰役。為確保莫斯科能夠一鼓作氣拿下,德軍中央集群集中了74個師148萬人、17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90架飛機、1400門大炮的強大兵力,分別從杜霍夫施納、羅斯拉夫爾和朔斯卡特地域向東和東北方向實施突擊,力圖割裂莫斯科前沿一線的蘇軍防禦部署,在維亞茲馬和布良斯克地區圍殲蘇軍主力,然後以快速部隊從南北兩麵迂回包圍莫斯科,配合從正麵進攻的德軍主力一舉攻克莫斯科,摧垮蘇聯紅軍的最後抵抗,“把蘇維埃政權淹沒在血泊裏”。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也是蘇聯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它位於東歐平原的中路,莫斯科河的兩岸。同伏爾加河有運河相連接,戰略地位和軍事、政治意義都極為重要。
公元1147年,莫斯科首見於史冊。它最初隻是一個小小村莊,1156年修築城堡,1480年成為當時的莫斯科大公國的中心,後來又成為沙皇俄國的首都。1812年,拿破侖曾占領莫斯科並縱火焚燒。後來在庫圖佐夫率領的俄國軍隊的打擊下,拿破侖一路敗逃,倉皇退出了俄羅斯。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政府於1918年3月10日正式定都莫斯科。
現在,“台風”突起,山雨欲來,莫斯科正在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對於期待已久的莫斯科之戰,希特勒心中充滿了必勝的把握。他甚至拒絕了情報部長和氣象部長關於突擊生產300萬套防寒棉衣的建議,堅持認為占領莫斯科指日可待,“我相信博克元帥的士兵們很快就會行進在俄國首都的大街上。”
在“台風”戰役發起的第二天,希特勒通過報紙和電台,向德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宣告:“今天我宣布,我毫不保留地宣告:東方的敵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來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將在地球上消失……在我們部隊的身後,已經有了相當於我在1933年執政時德意誌國家幅員兩倍的土地。”
在希特勒一相情願的謀劃之下,德國的國家戰略後方毫無保障冬季作戰的準備,數百萬不明就裏的德軍官兵,就這樣糊裏糊塗地踏上了1812年拿破侖進攻莫斯科的老路。
早在希特勒忙於進行戰略方向調整時,蘇聯政府就預見到了莫斯科所麵臨的巨大危險。當德軍分兵南北兩線,中路進攻陷於停頓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利用這寶貴的喘息時間進行了兵力部署和調整,並抓緊組訓新的預備兵團。
到“台風”即將來臨之前,為了保衛莫斯科,蘇軍統帥部共在莫斯科部署了3個方麵軍的強大兵力。它們包括西方麵軍、布良斯克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3個方麵軍共計有95個師約125萬人、990輛坦克、677架飛機和7600門各種火炮。從維亞茲馬開始,3個方麵軍共構築了縱深達300公裏的三道防線9個防禦地帶。這三道防線分別為維亞茲馬防線、莫紮伊斯克防線和最後一道莫斯科防線。
蘇德兩軍一方是磨刀霍霍,彎弓欲發;一方是針鋒相對,嚴陣以待。一場慘烈的攻防大戰即將展開。
9月30日,德軍中央集群的急先鋒,在開戰之初便所向披靡的古德裏安第二坦克集群率先發起了攻擊,從而拉開了莫斯科之戰的序幕。
古德裏安是德國陸軍在二戰其間湧現出來的優秀將領之一。由於他在建設和指揮裝甲兵方麵的巨大成就和出色天才,使他贏得了德國的“裝甲兵之父”和“閃擊英雄”的稱號。英國的卡弗元帥在《西方名將評傳》中這樣評價古德裏安:“作為指揮官和參謀軍官,古德裏安將軍都是一位登峰造極、名滿天下的職業軍人。不過假使沒有希特勒,古德裏安能否名揚天下則可能會大有疑問;反而言之,若是沒有古德裏安,希特勒也可能不會那樣震撼世界。所以說這兩個人的幸與不幸是連在一起的。閃擊戰之所以能從理論變成現實,主要應歸功於他們二人的結合。”
的確,希特勒對古德裏安有著絕對意義上的知遇之恩。一戰結束之後,敏銳而好學的古德裏安從三位英國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富勒和馬特爾的著作中發現了坦克這種武器在未來作戰中的潛能,於是精心撰寫了一本描寫裝甲兵的戰術及在未來戰爭中地位和作用的書,書名就叫《注意——裝甲兵!》。希特勒在看了古德裏安按照自己的構想訓練和裝備的裝甲部隊之後,高興得手舞足蹈:“這就是我所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
1938年,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古德裏安被希特勒任命為機動部隊總監。這個職位的最大優點就是使古德裏安可以就裝甲兵訓練及組織的一切事項直接向希特勒報告,也可以使他能夠最大限度地、自由地試驗自己以裝甲兵為主要突擊力量的“閃擊”戰法。開戰之後,古德裏安果然不負眾望,率他的裝甲師征捷克,踏波蘭,橫掃歐洲,所到之處對手無不望風披靡。西方軍界送了他一個恐怖的綽號——“閃擊魔鬼”,狂熱的德國人則崇拜地稱他為“閃擊英雄”。
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古德裏安的裝甲勁旅在廣闊的俄羅斯草原上找到了馳騁的舞台。他的第2坦克集群在博克元帥的中央集群編成內,一馬當先,奮勇突擊,取得了令人驚訝的巨大戰果。
現在,“台風”戰役正式打響,古德裏安一如既往地打頭陣。他根據防守的蘇軍在漫長的防線上分兵據守,平均使用兵力的弱點,集中自己的主要兵力兵器於一個方向,以三個裝甲軍的龐大兵力為前鋒,在十分狹窄的正麵上,向蘇軍防線發起了銳利的突擊。
由於蘇軍對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判斷失誤,再加上據守防線的兵力又相對薄弱,所以古德裏安的前鋒部隊幾乎沒有經過什麼激烈的戰鬥,就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在突破蘇軍的第一道防線之後,德軍隨即展開了他們得心應手的大縱深迂回合圍。在維亞茲馬方向,德軍第3、第4坦克集群的突擊部隊於1941年10月7日在維亞茲馬以東會師,一舉合圍了還沒有脫離第一道防線的蘇軍西方麵軍的第19、第20集團軍和預備隊方麵軍的第24、第32集團軍。數十萬蘇軍將士陷入了德軍的合圍圈當中。
在布良斯克方向,古德裏安的第2坦克集群揮兵直撲莫斯科的南部重鎮圖拉,於10月6日在布良斯克方向包圍了蘇軍第13集團軍、第3集團軍和第50集團軍的大部。又一個巨大的合圍圈形成了。
在合圍圈中,被圍蘇軍展開了勇敢而頑強的抵抗。他們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死死地拖住了德軍的28個師達10天之久,使德軍速戰速決的美夢破滅。到10月13日,合圍圈中的蘇軍全軍覆沒,65萬人被俘,5000多門大炮和1200多輛坦克成了德國人的戰利品。
由於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殲,蘇軍保衛莫斯科的形勢陡然嚴峻起來。德軍的推進速度之快大大超過了斯大林及其他蘇軍將領的預想。在南北兩個方向上,德軍距莫斯科還有150公裏的路程,而在西麵,德軍離莫斯科僅剩80公裏的路程。據說希特勒已經成立了一個特別工程指揮部,打算一旦攻進莫斯科,就由他們先炸平克裏姆林宮。
此時,危急中的莫斯科雖然處在一片緊張和慌亂之中,但蘇聯的心髒——克裏姆林宮,卻在低雲的層層包圍下顯得愈發凝重巍峨。在古樸莊嚴的辦公室裏,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麵對地圖陷入了深深的憂思之中。
形勢惡化得太快了!德國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一而再,再而三地使蘇軍陷入包圍和鐵鉗之中。合圍像該詛咒的魔鬼一樣緊緊追趕著蘇軍。由於害怕陷入合圍,部隊經常驚慌失措,指揮失靈,士氣下降,使得進攻的德軍如入無人之境。三個方麵軍的強大兵力,竟然在德軍的進攻麵前無所作為,一敗塗地。他們的指揮員怎麼了?昔日英勇善戰的蘇聯紅軍怎麼了?布瓊尼元帥是一位騎兵時代的優秀將領,也許他真的落伍了。那麼科涅夫呢?這位貧苦農民出身的將軍一向是勇猛善戰的。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他以決戰決死的英雄氣概向強大的德軍展開猛烈的反突擊,一度使德軍的裝甲兵團損失慘重,裹足不前。那時他的勇氣和魄力曾博得過自己的賞識,並因此而任命他為西方麵軍司令員,晉升為上將軍銜。而現在,他不僅沒能以勝利來回報自己對他的信任和寵愛,反而喪師失地,使西方麵軍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俗話說:“一隻羊率領一群獅子,獅子就會變成羊;一隻獅子率領一群羊,羊就會變成獅子。”在莫斯科岌岌可危之際,前線的紅軍需要一位指揮藝術高超,同時又具有鋼鐵般意誌的指揮員。而能夠在此危難時刻力挽狂瀾,率領紅軍將士像獅子一樣去勇敢戰鬥的,唯有身在列寧格勒前線的朱可夫大將一人。
朱可夫全名叫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他出生於一個貧困的鞋匠家庭,1918年參加紅軍,是一位從士兵一步一步晉升到元帥的傳奇式職業軍人。
1939年,他曾率蘇聯紅軍在遠東擊敗過強悍善戰的日本關東軍,使得躍躍欲試的日本軍閥領教了蘇聯紅軍的厲害,從而為蘇聯避免可能麵對的兩線作戰立下了大功。從1940年開始,他一直擔任蘇軍的總參謀長一職,以自己靈活大膽的思維和處事果斷的作風在軍隊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
與朱可夫長期共事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認為:“朱可夫具有卓越的統帥天賦。他生來就是從事軍事活動的,就是從事軍事戰略活動的。他具有一個戰略家和戰役指揮員最為寶貴的冷靜的頭腦、準確的判斷力和創造性的指揮藝術。”
美國的曆史學家普雷斯頓?錢尼博士在研究了朱可失的一生之後,對他作了一個經典的、中肯的評價:“朱可夫是戰場上勝利的永恒的象征。”
奉最高統帥斯大林之命,朱可夫於10月7日黃昏帶著滿身征塵從列寧格勒前線返回了莫斯科。在從最高統帥部簡要了解了莫斯科前線的大致戰況之後,憂心如焚的朱可夫驅車直奔激戰中的蘇軍前沿。
在路上,朱可夫借著手電筒的光亮,細心研究著地圖上標出的前線戰況和敵我雙方態勢。困倦至極時,他就下車跑一會兒,以驅走惱人的瞌睡。半夜時分,朱可夫終於找到了西方方麵軍司令部。
朱可夫到達方麵軍司令部時,方麵軍司令員科涅夫正在和軍事委員、參謀長和作戰部長在昏暗的蠟燭下研究作戰方案。朱可夫簡要說明了自己奉斯大林之命來了解前線的真實戰況之後,方麵軍參謀長馬蘭金中將即向他作了詳細的彙報:
“我軍設在莫斯科以西300公裏處的爾熱夫-維亞茲馬防線已於6天以前,即10月2日被德軍突破。昨天傳來消息,我西方方麵軍的第19、第20集團軍,預備隊方麵軍的第24、第25集團軍在維亞茲馬地區陷入合圍。布良斯克方麵軍的第13集團軍和第3、第50集團軍各一部在布良斯克一線陷入合圍。”
“情況就是這樣,簡直糟糕透了!”科涅夫上將語氣沉重地說。
聽完馬蘭金中將的介紹,朱可夫心中暗暗吃驚。局勢遠比他預料的要嚴重得多。盡管在場的四個人誰都沒有向他解釋四個集團軍被合圍於維亞茲馬的原因,但他從方麵軍的作戰要圖上,還是看出了原因所在。原來,現在西方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的指揮員們,犯了開戰之初原西北方麵軍指揮員所犯的同樣的,也是致命的錯誤。他們沒有及時地、準確地判斷出敵人的主要突擊方向,甚至根本就沒有試圖去作出判斷!而是平均部署力量,處處設防。爾熱夫-維亞茲馬防線從爾熱夫以北,經過維亞茲馬,南至布良斯克以北,綿延400多公裏。這麼寬大的正麵,再平均部署本就不富餘的兵力,在敵人的強大突擊之下,怎麼可能擋得住呢?既然擋不住,又缺少快速撤出部隊的時間和手段,因此,陷入合圍就在所難免。
“兩翼突破,分割包圍,這是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慣用的戰術。開戰至今屢屢使用,已經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作為方麵軍領導這樣的高級指揮員,怎麼就看不到這一點呢?”朱可夫心裏很惱火,“平均部署力量,不善於判斷敵人的主攻方向,這是我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為什麼就不吸取呢?難道這樣的悲劇非要在每一條戰線上重演嗎?”
朱可夫強忍著心頭的怒火,沒有把這一連串內心的詰問說出來。
在進一步了解了莫斯科南北兩翼的形勢之後,朱可夫作出了悲觀但卻絕對是符合實際的判斷:蘇軍第一道防線已告崩潰,再進行努力已毫無意義。現在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加強和固守第二道防線——莫紮伊斯克防線。
根據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朱可夫實事求是地向斯大林作了彙報,同時指出:“現在的主要危險是莫紮伊斯克防線的掩護兵力十分薄弱。快速推進的德軍坦克隨時可能出現在莫斯科的附近,因此當務之急是應盡快增調部隊來加強莫紮伊斯克防線。”
10月10日,斯大林根據莫斯科前線的嚴峻形勢和實際需要,果斷地調整了前線蘇軍的編製序列,將西方方麵軍和預備隊方麵軍合並為西方方麵軍。任命朱可夫將軍為方麵軍司令員,全麵負責協調和指揮整個莫斯科方向上的蘇軍作戰。
千斤重擔又一次落到了朱可夫的肩上。
就任西方方麵軍司令員之後,朱可夫立即著手對混亂中的蘇軍進行部署調整,把幾支強有力的部隊部署在德軍可能進攻的主要方向上,並在縱深建立完備的防禦工事。同時,迅速建立第二梯隊和方麵軍預備隊,以準備對付即將來到的殘酷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