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希特勒橫行歐洲——英軍潰敗敦刻爾克(3)(3 / 3)

5月26日,第一批救援的船艦到達敦刻爾克,碼頭上立刻騷動起來,這些從炮火中偷生的幾十萬大軍當然都想第一批逃回英國。當時負責組織這次大撤退的是一位57歲的英國皇家海軍中將,他叫拉姆齊。他當時成立了一個由16人組成的撤退指揮機構。就是這位拉姆齊中將和他的16人班子,指揮著這場最危險、最艱巨的海上作業。

敦刻爾克的港口、碼頭上到處是亂糟糟的,秩序十分混亂。有建製的軍隊倒還好一些,那些散兵遊勇、傷殘軍人和許多軍官的家屬,簡直是無法對付。這些負責指揮撤退的軍官為了標明自己的身份和權威,除了一身戎裝,佩戴著醒目的軍銜肩章之外,還不得不用香煙盒中的錫紙剪成了個非常醒目的字母“S?N?O”(海軍高級軍官的英文縮寫)貼在鋼盔上。盡管如此,效果並不明顯,許多人此時並沒有感到這三個英文字母的威懾力。

在拉姆齊等人的指揮下,當天上午10時30分,第一艘救援船載回了1312名基地士兵,然後許多船隻也都滿載士兵離開敦刻爾克。在第一天中,最先離去的大都是傷殘人員和軍官家屬。這一天,撤退工作幾乎沒有遭到德軍的幹擾,隻有幾架偵察機在空中轟鳴。

5月27日,情況變得嚴重起來。德軍出動了幾十架飛機,一波又一波地襲擊集結在市區、灘頭和港口的英法盟軍隊伍,並對海麵上的船艦進行猛烈的轟炸。一隊隊黑色的施圖卡機幾乎整天都在敦刻爾克上空盤旋,到處都是炸彈的爆炸聲和人們受傷後的慘叫呻吟。一座座房屋和建築物在倒塌燃燒,許多士兵倒在海灘碼頭的血泊之中。

與此同時,德軍的大部隊再次向敦刻爾克三麵逼來,企圖將這幾十萬英法盟軍消滅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或趕下波濤洶湧的大海。情況非常緊急。

麵對德軍的猛烈進攻,英法盟軍立即在海岸建立了灘頭陣地,利用手中的防空武器進行還擊,掩護撤退的人群。同時,英軍最高當局立即給這些軍隊下達命令,命令英軍在格拉夫林、敦刻爾克和尼波特一線組成防禦陣地,阻擊前來追擊的德軍。他們給這些防禦部隊下達了死命令,要他們配合法國和比利時軍隊戰鬥到底,哪怕是打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保證敦刻爾克的大撤退成功。於是,又一場殘忍的血戰展開了。

由於德軍來勢凶猛,英軍傷亡慘重。英軍為了更好地阻擊德軍,又在加萊至敦刻爾克一線的低窪地帶建立了洪水防線,抵禦德軍的機械化部隊。當德軍的坦克群發起衝鋒時,英軍立即打開敦刻爾克和加萊之間沿海一帶的水閘,海水立即奔湧而至,迅速淹沒了周圍的低窪地帶,從而使蜂擁而至的德軍坦克無法前進。有的慌忙掉轉頭往回開,有的被困陷在茫茫的洪水之中。等到洪水退去,隻剩下一層薄薄的積水時,英軍又往水中傾瀉汽油和酒精等燃燒液體。深陷在泥沼之中的德軍坦克再次發動時,英軍立即開炮,將這些汽油和酒精引燃,德軍坦克周圍頓時又是一片火海。熊熊的烈焰包圍著這些坦克,將履帶和鋼板都烤紅了,那些坦克兵都烤得失去了知覺,任坦克在烈火中燃燒,最後化為灰燼。

英軍的防禦部隊就這樣擊退了德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掩護著港口和碼頭的士兵向船艦上撤退。盡管如此,德軍仍然不斷地從空中、海上和陸上向敦刻爾克進攻。成群結隊的德軍飛機從英吉利海峽上空飛來,把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傾瀉在這毫無遮掩的海灘上,傾瀉在滿載士兵的艦船上。雖然英國皇家空軍也出動了大批的噴火式戰鬥機同德軍的飛機搏鬥,但德軍的飛機還是隻增不減,嚴重地威脅著岸上的人群和海上的船隻。

敦刻爾克海上大撤退持續了快一星期,成千上萬的英軍、法軍和其他盟國的殘部撤到了英倫三島,但是,德軍的攻勢並沒有減弱。

6月1日,是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最為慘烈的一天。

這一天,德軍差不多出動了所有的飛機,在敦刻爾克大肆轟炸。地麵上,德軍的步兵師在坦克和炮火的掩護下,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鋒。英軍的工事、碉堡和灘頭陣地成了一片火海,到處是連續不斷的爆炸聲。一批又一批未來得及撤走的英法盟軍在火光中倒下。為了增援撤退的盟軍,英國皇家空軍也出動了各式各樣的飛機迎擊德軍。雙方在空中和海灘上空扭成一團。

這一天,盡管有英軍飛機的支援,但撤退的盟軍還是遭到了自開始“發電機計劃”以來最沉重的打擊。這一天至少有30多艘運兵船被炸沉,10多艘艦船被炸得支離破碎。敦刻爾克港口的海麵上,到處漂浮著木屑和油汙,還有半沉半浮的屍體。海灘和淺水裏到處都是黑壓壓的人群,都是等待撤退的官兵。這些疲憊不堪的士兵在焦急地等待早日離開這可怕的港口,在這裏每多待一分鍾,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險。

盡管這一天的情況是如此的惡化,但英國救援的船艦仍然冒著炮火,絡繹不絕地從海麵上駛來,又滿載著這些盟軍戰士離去。這一天,他們還是從敦刻爾克撤走了5萬多官兵。

6月3日,敦刻爾克的盟軍大都撤回英國,隻有擔任阻擊防禦的部分英國遠征軍士兵和法國軍隊還堅守在陣地上。下午,幾位英軍高級軍官奉命來到陣地上,通知這些部隊在當天晚上撤出陣地撤回英國。但是,法國第1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將領們卻拒絕了盟軍司令部的決定,他們寧死也不肯撤離,要在自己的國土上戰鬥到底,就像他們的總指揮官布朗夏爾所說的那樣,把最後一滴血灑在祖國的土地上。

第二天,被困在敦刻爾克的英軍和其他盟國的軍隊都已撤走,隻有法軍第1集團軍的將士還在敦刻爾克一線抗擊德軍。最後,這支堅強的部隊被德軍合圍了,幾萬人戰死在沙場,5萬多人被俘,隻有4萬人殺出重圍,在海灘登船,同最後一批英國遠征軍一道離開了自己的祖國。

到6月4日,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才宣告結束。從5月26日第一批盟軍撤退敦刻爾克到6月4日結束,盟軍在英國海軍和空軍的掩護下,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從敦刻爾克地區撤出35萬多人,其中英國遠征軍22萬人,法軍8萬人,其餘的為比利時軍等其他盟軍殘部。

敦刻爾克大撤退被稱為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盡管在大撤退時,這些盟軍部隊把數不清的武器裝備和坦克大炮留在敦刻爾克送給了德國人,但是,這次行動卻為後來的大反攻保留了幾十萬久經戰火考驗的堅強戰士。

隨著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結束,法國的局勢也在一天天地惡化。在德軍三個集團軍群席卷法國北方時,法國雷諾政府進行了部分改組,貝當任副總理,魏剛代替甘末林任總司令。

魏剛上任後,立即匆匆忙忙地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帶構築了一道“魏剛防線”,企圖最後保住巴黎,保住法國的半壁江山,並且仍然視馬其諾防線為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調出那裏的一兵一卒增援北方。但是,德軍強大的A、B集團軍群卻重兵出擊,在6月上旬突破了“魏剛防線”直指巴黎,並避開法國重兵繞到馬其諾防線背後。德軍C集團軍群順馬其諾防線正麵進攻,同A、B集團軍群形成夾攻之勢,最後攻克了這道舉世聞名的防線。法國政府經營的馬其諾防線終於毀於一旦。

6月10日,意大利乘機對法宣戰,從阿爾卑斯山背後殺出。

6月11日,法國政府遷至圖爾,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雷諾政府開始流亡。

6月14日,德軍未經戰鬥進入巴黎,在埃菲爾鐵塔掛上了德國國旗。

6月16日,雷諾政府流亡到南方後,雷諾宣布辭職,貝當接任總理,組織貝當政府。然而,就在當天,一路追殺的德軍攻占萊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軍被圍,除小部分冒死突圍逃亡瑞士外,大部分被殲。

隻當了十幾個小時總理的貝當見大勢已去,不得不向希特勒求降。

5天以後的6月21日,希特勒來到法國東北部的貢比涅,這是22年前的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了的德國向法國投降的地方。當年,法國福煦元帥在這裏口授停戰條件,代表法國政府接受德國政府的投降書。於是,福煦元帥那3米高的花崗岩塑像便聳立在貢比涅這個森林中的小火車站旁邊,成為曆史的見證和德國的恥辱的象征。當時停戰協議的簽署是在福煦元帥乘坐的那輛老式木製餐車裏,從此,這輛老式的木製餐車便陳列在巴黎展覽館裏,讓人們瞻仰了22年之久。

如今,希特勒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這個法國東北部的小站,並命令從巴黎展覽館裏拖來了那列老式的木製餐車。

貝當政府的代表遞上投降書後,希特勒一聲令下,福煦元帥那座花崗岩塑像立即化為粉末,元帥那充滿勝利的威嚴永遠地消失了。然後,希特勒依然在這輛老式的木製餐車上簽署了停戰協議書,他重演了22年前的一幕。

事畢,這輛老式木製餐車被拉往柏林,它將在柏林展覽館中受到德國人的瞻仰。

希特勒以他天才的構思,反串了22年前的一幕,給曆史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