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海上大封殺
英倫三島四麵楚歌
法國貝當政府舉起了白旗,英倫三島兵臨城下。希特勒搖起了橄欖枝,但英國政府的回答卻是一個“不”字。“發電機計劃”拯救了敦刻爾克被圍的40萬英法大軍,但成功的撤退並不是最後的勝利。鄧尼茨的“狼群計劃”頻頻得手,納粹海軍又重炮出擊,浩瀚的大西洋成了英國人的死亡之海……
1939年9月1日,德波邊境上炮聲隆隆,成千上萬的坦克像潮水一樣湧向波蘭這個美麗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一夜之間爆發了。
波蘭是英國的同盟國,兩國的同盟條約規定,在波蘭遭到德國侵略時,英國應毫無保留地對德宣戰。但是,當時的英國張伯倫政府卻在這關鍵的時刻背棄了自己莊嚴的諾言,逃避了對波蘭的義務,而在謀求同德國談判,企圖和平解決波蘭問題。
但是,張伯倫政府這種一相情願的自作多情不僅遭到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拒絕,同時也遭到了英國人民的反對。
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即1939年9月2日,英國下院爆發了一場危及政府的辯論。下院議員們一個個義憤填膺,要求政府對波蘭履行義務,後退是無恥的,認為綏靖政策隻會助長希特勒的野心。在這場辯論中,英國下院議員們的正義和良知取得了勝利,9月3日,英國政府被迫對德宣戰。
戰書已經發出去了,英倫三島熱血沸騰。但是,希特勒的飛機、大炮和坦克在波蘭橫衝直撞的時候,德國與英國在西線戰場依然是風平浪靜。英國政府在援助波蘭的口號下袖手旁觀,準備在波蘭淪陷後順理成章地與希特勒議和。
綏靖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再次在唐寧街上遊蕩。於是,受騙的英國人再也不能紳士了,他們舉著牌子,高喊著口號走上了唐寧街,抨擊張伯倫政府的背信棄義。遊行隊伍中的許多標語牌上都寫著同樣的一句話:“丘吉爾應當回內閣!”
就這樣,一位66歲的老人丘吉爾被英國人民“請”到了前台。當然,把丘吉爾“請”到前台的,還有希特勒的飛機、大炮和坦克。
1940年4月1日,希特勒批準了代號為“威悉河演習”的作戰計劃,於是,德軍大踏步地前進,一天之內,“童話之鄉”丹麥不戰而降,有英國做後盾的挪威也迅速潰敗。緊接著荷蘭、比利時也相繼遭到德軍的踐踏,群情激憤的英國人如同火山爆發了一樣,譴責張伯倫,歡迎丘吉爾的呼聲就像噴發的岩漿。
5月7日和8日兩天,英國議會的辯論猶如英吉利海峽的海嘯一樣,張伯倫政府在這洶湧澎湃的海嘯中土崩瓦解了。在5月7日的辯論會上,著名的英保守黨領袖奧波爾德?艾默裏在長篇大論了一通之後,便引用了克倫威爾的一段名言作為他演說的總結:
“你們在這裏太久了,做不出什麼有益的事情了。嘿,去吧,讓我們和你們從此一刀兩斷,看在上帝的麵上,去吧!”
在議員們憤怒的抨擊中,張伯倫政府就這樣在英國的白金漢宮的政治舞台上真的“從此一刀兩斷”了。
5月10日下午5時58分,66歲的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在海軍部門口走上汽車,沿著花園中的林蔭道馳向白金漢宮。6時整,他就像一位守紀律的老兵一樣,準時地站在英國女王的麵前。
女王用深沉的目光凝視著這位並不年輕的海軍大臣足足有半分鍾,她似乎想要數清眼前這位66歲的大臣頭上的白發。然後才對丘吉爾說:
“你想象不到我為什麼如此緊急地召見你吧?”
“是的,陛下。”
丘吉爾似乎有些狡猾,他想讓女王感到自己的高明和至高無上的權威,故意順著國王的思路往下說:
“我怎麼也想不出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丘吉爾一句最不誠實的回答,因為對女王召見的目的,他已心中有數。
女王果然開心地笑了:
“我要請你出任首相,組織政府!”
丘吉爾又裝出非常驚訝的樣子,然後馬上有分寸地說:
“我立即去邀見工黨和自由黨的領袖,一起討論新政府的組成問題……我認為應當盡快組成一個戰時內閣,由五六人組成。如蒙同意,我可否在午夜前將名單向您呈報?”
“你一切都將如願以償!去吧,行使你的智慧和權力去!”
女王像打發一位小孩一樣結束了這次具有曆史意義的召見。丘吉爾吻了吻女王高貴的手然後退了出來。幾分鍾前他走進這座威嚴而堂皇的宮殿時還是一位海軍大臣,而現在他退出來時已經是一位大英帝國的三軍統帥了。
5月13日,丘吉爾在下院特別會議上發表了他簡短的就職演說:
“我沒別的,我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竭盡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鬥;同一個在邪惡悲慘的人類罪惡史上還從未見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複:勝利!”
……
丘吉爾簡短的就職演說獲得了一陣暴風驟雨般的掌聲,同時也獲得了全體議員的信任。
很快,這位新首相遇到了第一道難題——
1940年5月14日,德軍一夜之間占領了色當。第二天,德軍大規模的進攻開始了,像螞蟻一樣的坦克部隊,在一批又一批施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的掩護下向英法聯軍的陣地衝殺過來。英法聯軍在這種空前未有的坦克陣麵前節節敗退,最後隻好退守在從安特衛普到納繆河的代爾防線上。這場戰爭的失利,正好給希特勒大規模地殲滅盟軍創造了戰機,一場更大的災難正在等待著英法聯軍。
5月19日,一支由7個裝甲師組成的強大的“V”形德軍機械化部隊,瘋狂地向索姆河以北地帶挺進。鋼鐵的履帶隆隆地碾過這片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著名戰場,進抵著英吉利海峽隻有50英裏的地方。在大西洋的波濤中,沉浮的英倫三島已遙遙在望了。
5月20日,德軍第2裝甲師又來到了索姆河口的阿布維爾。40萬之眾的英法聯軍隻好一退再退,最後隻好龜縮在敦刻爾克一塊很小的三角地帶。前麵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後麵是如狼似虎的追兵,這40萬英法軍人後退無路了。
這時,整個歐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在驚呼:
法國危在旦夕!英國危在旦夕!這40萬英法軍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5月26日,倫敦莊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裏響起了一陣沉悶的鍾聲,一個簡短的祝願和祈禱儀式在這裏舉行。英倫三島幾乎失去信心,善良而無辜的英格蘭民族隻有祈禱神靈相助,祈禱仁慈的上帝拯救這大難將至的國度和不幸的子民。
這時,丘吉爾坐在唱詩班的座位上。英格蘭是一個不喜歡讓個人的情感外露的民族。但這時丘吉爾卻感覺到這些民眾的憤怒和恐懼。他知道英國人不是怕流血,怕死亡和怕失去自己的家園,而是恐懼國家戰敗和最後消亡。
回到唐寧街10號的丘吉爾麵對民眾的這種情緒和一個個不祥的戰地情報,他不得不向全體政府官員發布了一道標有“絕密”字樣的通令,通令說:
在這段黑暗的日子裏,如果政府中所有同僚以及高級官員能在各自範圍內保持高昂士氣,本首相將不勝感激。這不是要縮小事態的嚴重性,而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能力表示信心。我們有堅定不渝的決心繼續作戰,直到把敵人稱霸的野心徹底粉碎為止。
決不容許法國單獨媾和。但是,不管大陸上有何變故,我們也決不能對自己應盡的職責有所懷疑。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捍衛本島,捍衛帝國,捍衛我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