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金漢是個講求實際的人,他負責全局戰事。從全局考慮,西線的跡象表明,英法正在著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德軍由於把過多的兵力抽到東線,西線的兵力已明顯弱於英法。他急於要把東線的兵力調去加強西線。
法金漢知道不可能說服剛愎自用的魯登道夫,便做德皇威廉二世的工作。他指出,興登堡的計劃是個好大喜功、根本行不通的計劃。俄國領土遼闊,回旋餘地大,以德軍現有的兵力根本無法有效地合圍俄軍縱深的主力兵團,反而會被俄國那數不清的沼澤、湖泊、森林及糟透了的道路所困,說不定又會陷入當年拿破侖那樣的困境。
一提到拿破侖,德皇便心有餘悸,他立刻無保留地支持法金漢的計劃,下令照此執行。
可興登堡陽奉陰違,仍然我行我素地按他那套計劃做。
俄軍統帥部這時已極度沮喪悲觀,年初的那種驕狂已蕩然無存。俄軍統帥部針對果爾利策戰役後的態勢認為:俄軍由於果爾利策戰敗,部隊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兵員損失巨大,戰鬥力極度衰弱,加上彈藥武器奇缺,後勤供應艱難,這種整體不利的因素,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因而,近期不可能采取進攻行動,隻能在所有於己不利的戰線上都實行大踏步撤退,甚至可以撤離華沙地域,以避免有生力量被大量圍殲。
這雖然是一個低調的決定,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俄西南方麵軍總司令阿列克塞耶夫堅決要求西北方麵軍各集團軍堅守一個月,以掩護華沙地域的守軍退卻。
1915年6月26日,德軍開始大規模進攻。打頭陣的依然是那支凶悍的德第11集團軍,緊隨其後的是布格河集團軍和奧匈第4集團軍。
雙方在托馬舒夫地區大戰了四天,以後又在克臘西尼克地區激戰不休。
德軍指揮官欺侮俄軍沒有炮彈,竟然下令把炮推到離俄軍陣地不到1000米的距離,對俄軍進行抵近直射,這就相當於將步槍距離人隻有1米之遙開槍。這樣抵近炮擊的殺傷力大得驚人,俄軍幾乎成片成片地在被轟垮了的戰壕裏被炸死。連與他們拚死搏殺的敵軍官兵也可憐起慘遭屠殺的俄國士兵來。無論俄軍官兵如何英勇頑強,也擋不住德軍無情炮火的屠殺。俄軍的戰線坍塌了,一路敗退到伊凡哥羅德、盧布林一線。
8月初,德奧軍強渡布格河。俄軍首次出動飛機對渡河的德奧軍投彈和掃射。出動的5架飛機共投下3000公斤炸彈和發射了3000發機槍子彈,打退了德軍的渡河進攻。
這是東線俄軍第一次空地協同作戰,也是俄軍戰爭史上值得書寫的一筆。
與此同時,配合麥肯遜突擊集團進攻的助攻方向也開始行動。德軍第12集團軍於7月中旬向那累夫河下遊普夏斯尼希方向發起進攻。
德第12集團軍當麵之敵比主攻方向麵對的俄軍要弱得多。由加爾維茲率領的第12集團軍擬突破普夏斯尼希防線,這裏的俄軍僅有兩個師,而且沒有幾發炮彈。德軍在持續幾小時的炮擊中,用去了幾十萬發炮彈,使守軍的傷亡頓時超過30%。守軍隻得撤退到市區,憑借著古老的房屋街巷與德軍展開激烈的巷戰。德軍在巷戰中也遭受了重大傷亡。俄西南方麵軍總司令阿列克塞耶夫急調部隊緊急支援,使德軍攻占普夏斯尼希的企圖受挫,德軍欲強渡那累夫河的企圖也沒有得逞。
德軍統帥部對於加爾維茲的第12集團軍進攻受挫極為惱火,嚴令加爾維茲一定要渡過那累夫河,向南進攻,與麥肯遜的突擊集團會師。
加爾維茲急中生智,命令部隊繞道渡河,終於在羅察尼一帶強渡那累夫河,並控製了那累夫河上的重要渡口。這時,加爾維茲隻要奮力揮師南進就可與麥肯遜的部隊會師,合圍華沙地域的俄軍重兵集團。由於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不按總參謀長法金漢的計劃做,把兵力用在他自己原擬的涅曼河方向,致使加爾維茲沒有足夠的兵力向前疾進。進攻速度的遲緩,令華沙俄軍得以逃脫。8月5日,德軍攻占華沙,華沙守軍已逃遁一空。由於俄軍指揮官反應遲鈍,華沙北麵的重鎮奧爾基也夫斯克的守軍8萬人,撤退不及被德軍俘獲。
在與南北兩軍夾擊波蘭突出部的同時,興登堡、魯登道夫自己的計劃也開始實施。
7月14日,德國涅曼河集團軍和俄第5集團軍在裏加、沙弗利地區展開激戰。
裏加是彼得格勒外圍屏障,它的得失直接威脅到俄國首都的安全。俄軍統帥部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裏加、沙弗利,守軍不得後退一步。
攻守雙方的兵力基本相等,都是12萬人左右,但俄軍中有徒手士兵1萬名。德軍在大炮方麵,特別是炮彈供應上占有壓倒優勢。
俄軍在德軍猛烈炮火的打擊下步步後退,德軍乘機施展它的老一套戰法,兩翼迂回包抄,欲合圍沙弗利俄軍重兵集團。俄第5集團軍司令普列維覺察到了德軍的企圖,不顧俄軍統帥部“不準後退一步”的嚴令,毅然下令撤離沙弗利,從而避免了合圍。沙弗利這個交通樞紐遂被德軍占領,但德軍大量圍殲俄軍的目標沒有實現。
繼沙弗利失陷之後,俄軍又丟掉了戰略重鎮波涅維日、米陶。俄軍頑強堅守的科夫諾要塞也在8月16日陷落,守軍投降。
在德軍不停頓的攻勢麵前,俄軍統帥部一籌莫展,被動挨打,步步後退,隻好以空間換取時間,並一再呼籲英法在西線發動進攻,以減輕俄軍的壓力。
德軍深入到俄國腹地後,也被那不堪忍受的原始道路所累,補給線漫長,後勤補給運送困難,進攻也失去了勢頭。德軍推進最遠到明斯克至斯文江尼一線,以後再也無力向前推進了。由於西線英法開始進攻,德軍統帥部把注意力轉到西線,東線遂進入了陣地戰的階段。
1915年夏,俄軍的一係列敗仗促使沙皇撤銷了俄軍最高統帥尼古拉大公的職務。尼古拉二世的指揮才能比尼古拉大公更遜一籌,這就使俄軍今後的災難更加深重。
德軍由果爾利策戰役為契機的一係列勝利,使第一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上的局勢完全被德軍所主宰。德軍殲滅了大量俄軍,並完全占領了俄屬波蘭、白俄羅斯大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兵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城郊。
但德軍也並非事事順遂。果爾利策戰役原擬達到的圍殲華沙地域俄軍的目的落空。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小計劃妨礙了這一戰役企圖的實現。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再嚐試的大規模包圍戰一次也沒成功。當他們乘勝追擊深入到俄國腹地時,同樣遇到的是原始的道路,泥濘的沼澤,一望無際幹枯的大草原,荒涼的村舍,到處沒有人煙,無法找到水喝。蚊虻、疾病乘機在人馬之中肆虐,戰鬥力急劇下降,機動作戰能力完全喪失,最好的天氣一天也隻能移動5公裏。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看到這樣的勢頭,不得不下令停止進攻。
果爾利策戰役是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第二年一係列敗績中損失最為慘重的一仗。俄國不僅喪失了1914年秋冬及1915年初與奧匈帝國交戰贏得的一切戰果,還丟掉了整個俄屬華沙地域。
俄軍在果爾利策戰役的慘敗,在國內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社會各界群情激憤,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紅場,民眾舉行抗議示威,要求尼古拉二世退位,民眾的呼聲幾乎把羅曼諾夫王朝掀翻。
沙皇政府出動了哥薩克騎兵鎮壓騷動,民眾的抗議示威雖然被鎮壓了下去,但俄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卻依然每況愈下,最終導致了沙皇政權的垮台。
俄軍在果爾利策戰役中的慘敗是必然的,所有在日俄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高級指揮官的腐敗無能隨處可見,他們養尊處優,常常在遠離戰線的後方發號施令,對於前線瞬息萬變的情勢不能作出符合實際的決斷,往往使惡化了的戰局雪上加霜。
後勤運輸是俄軍的絕症,道路泥濘不堪,運輸車輛極度缺乏,加上後勤軍官和承包商勾結,貪汙軍費,中飽私囊,對於前線急需的軍需物資敷衍了事,甚至扣發後勤物資,弄得前線常常人槍都空著肚子。有人統計過,在果爾利策戰役中,德國人每發射1000發炮彈,俄國人才能回擊1發炮彈。
最悲慘的是那些俄軍普通士兵,他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槍,隻有一根綁著刺刀的木棍。一位英國記者在俄軍前線采訪一名士兵,這名士兵將他那根綁著刺刀的木棍給他看,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我們士兵什麼也沒有,隻有自己的胸膛。”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最高層。
俄軍統帥部既缺乏戰略的眼光,又軟弱無力、優柔寡斷。首先在製定整個戰略計劃時便犯下兩線平均使用力量的大錯,以後每當戰役的關鍵時刻都發出錯誤的指示。在果爾利策地域更是這樣,明明德軍已在調兵遣將,準備發動進攻,各種跡象也很明顯,對這樣一個事關全局的危險,俄軍統帥部卻視而不見,反而催促進軍匈牙利平原,這就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隨後,又輕率地下令兩翼部隊立即投入封閉突破口的戰鬥。結果,一批批的部隊倉促上陣,既無火力掩護,又無配合,在嚴陣以待的德軍炮火下,毫無價值地消耗掉了。
當時,最正確的做法是仿效當年庫圖佐夫對付拿破侖大軍的戰術,大踏步撤退,讓德軍在俄國腹地的泥濘和茫茫荒原上耗盡銳氣,攻擊它的補給線,讓德軍處於糧彈兩缺的困境,再伺機消滅之。
德軍統帥部曾經最擔心這一點,拿破侖大軍覆滅的陰影,總在他們腦中揮之不去。可俄國最高統帥尼古拉大公,偏偏總是避著德國人的痛處。尼古拉大公本來沒有實戰經驗,他之所以位居極頂,完全是因為他是沙皇的叔父。
唯其如此,他作為最高統帥也就容易受到宮廷和沙皇本人的牽製和幹涉。因而,荒謬之舉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怪。
宮廷裏的腐敗是俄軍一切災難的根源。
實際上,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受到一個裝神弄鬼的半文盲農民的控製。這個酒鬼加色鬼、曾因在鄉下偷馬頭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的浪蕩漢拉斯普庭,被皇後阿列克桑德拉視若神明。據稱,他用催眠的魔法讓沙皇患血友病的兒子止了血。沙皇本人又是皇後的奴仆,皇後斥責他像罵小雞一樣。沙皇還卑微地表示感謝:“對你嚴厲的訓斥表示感謝,你的可憐的,小小的,意誌薄弱的丈夫。”
拉斯普庭掌管著或者影響著大部分的高級官員的任命和一切國家大事。拉斯普庭受到除了沙皇夫婦外的所有人的憎恨,卻又絲毫不能改變他主宰一切的地位。
果爾利策戰役後,在拉斯普庭和皇後的推動下,沙皇撤銷了尼古拉大公最高統帥的職務,由自己兼任。但沙皇每天隻用一個小時處理軍務,當然,連這一個小時的決斷也是來自皇後和拉斯普庭的意見。
在這樣的最高統帥指揮下,俄軍怎能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