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無法長大的動物(1 / 2)

蘇格蘭劇作家巴裏爵士的《彼得?潘》塑造了一個永遠也不願長大的孩子:彼得?潘。在動物界裏,也有彼得?潘征候群。

南美洲的奇異蛙就是一例。這種蛙的蝌蚪長達25厘米,但變成蛙以後,身體不但不增大,反而縮小了很多。它和其他蛙類一樣,尾巴融入體內,但它身體的總長不會超過7.5厘米。

墨西哥的鈍口螈是否會成為彼得?潘征候群的一員,取決於它所生活的環境。如果作為兩棲動物一直生活在水中,它就能保持它幼時的形態,羽狀外鰓和蝌蚪形狀等都不發生改變,但它的生殖器官卻發育成熟,能夠交配並繁殖後代。如果鈍口螈棲身的池塘幹涸,它就會變為成體的形態,以肺代鰓呼吸,長成時身體長度可達20厘米。

彼得?潘征候群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美西螈。科學家對其研究也很多。

野生的美西螈僅存活於墨西哥城附近的蘇奇密柯湖中。在阿茲泰克語中,“美西螈”是“水怪”的意思。

和其他兩棲動物一樣,美西螈幼年時在水中生活,長大後就到陸上生活。

美西螈外表看來像是蠑螈的幼體,但性器官卻發育成熟,可以繁殖,多年來一直令人不解。

1865年,法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發現:美西螈確實是未成熟的蠑螈。

有幾條幼小的美西螈在實驗室的水槽中自發變為成熟蠑螈,羽狀鰓開始脫落,並且長出較長的尾巴。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實驗室的美西螈為什麼不再拒絕長大?

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在美西螈生活的水中加碘,可以誘導它發育成成體。

於是,結論就得出了。美西螈不是拒絕長大,而是因為它生活的環境缺碘從而使它缺少甲狀腺激素:碘有助於刺激甲狀腺分泌這種激素,從而促使美西螈長大。

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身體受到震動,同樣會產生這一結果:有些美西螈從一個實驗室搬到另一實驗室。途中顛簸,過後就變成了成體。

有時,即使沒有顯著原因,美西螈也會突然自發變為成體。

墨西哥湖區是美西螈的祖居,那裏既有成體的美西螈,也有雖呈幼體卻發育成熟的美西螈,而且幼體的數量遠遠超過成體的數量。科學家分析可能是兩個原因造成的。

其一是湖水的成分含有某種引起彼得?潘征候群的物質。

其二可能是蘇奇密柯湖周圍土地幹旱,寸草不生,荒涼的環境中沒有充足食物養活成體蠑螈。美西螈隻有保持幼體形態,才得以生存下去。

由此可知,彼得?潘症候群的動物們無法長大,實在也有它們不得已的苦衷。但是,它們的生存能力卻讓人不得不歎服。正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言,對任何惡劣環境都能適應的動物,種族延續得最長久。

美人魚之謎

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美人魚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美。許多古老的民族和國家都曾有過許許多多關於美人魚的神話和傳說。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描寫了美人魚的美麗、善良、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為了追求愛情,她不惜忍受巨大傷痛,甚至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幸福和生命。我國古典戲劇《追魚》

和舞劇《魚美人》,也都歌頌了美人魚的善良、美麗和對愛情的純真。

總之,在許多民族和國家曆代的文藝作品中,美人魚一直是真善美的化身。

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這曾經是曆史上的一個大謎,引起了曆代人們的極大興趣和探求。經過曆代許多科學家的長期調查和考證,才逐漸揭開這個謎,原來它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高等哺乳動物——海牛目的儒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