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羊=小羊,人們不禁要問羊爸爸到哪去了?世界就是這麼奇怪,小羊自始至終就生活在單親家庭,壓根沒有也不需要羊爸爸。這是怎麼回事?
據說這種單性繁殖法被人們稱為母山羊“水壓窩”繁殖方法。有關人員對這一現象做出了如下推測:根據用水注射、澆潑或“水壓窩”等方法均能使處女羊或經產羊受孕的說法,可認為母山羊天生有單性生殖的能力,即母羊的卵細胞通過水的作用,產生物理、化學或生物的刺激,自身分裂發育而獲得“單親羊”。
為了證實此種山羊繁殖方式,並揭開其中的一些謎,安徽省繁昌縣科委在1980年11月製定了母山羊“水壓窩”繁殖的試驗方案,並成立了“安徽省繁昌縣科委駐宜興山羊單性繁殖研究室”,自1980年12月至104
1981年8月,對16頭母山羊做了87次“水壓窩”試驗。結果,幾頭羊先後受孕,有的經剖腹取出了子胎,有的順產子胎,母山羊“水壓窩”在人工試驗條件下取得了成功。
山羊孤雌繁殖的發現和研究,必將對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然而,它的機理又是如何的呢?目前,這還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另外,孤雌繁殖所得的後代所產生的變異,也是一個未解之謎。憑借當代的遺傳學理論,因山羊隻存在一條X染色體,它的後代應該隻能是雌性羊,且外貌應與其母一致,但“水壓窩”試驗結果表明:繁殖的後代雌雄兼有,而且毛色等外貌特征亦可能產生變異。
由此看來,要真正弄清母山羊單性繁殖之謎,還需要多門學科科學家的共同努力。這個世界隻有未被認識的事物,卻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產子方式奇特的袋鼠
大袋鼠的繁殖一直是個謎,直到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家才將這個謎徹底揭開。大袋鼠在1~2月交配。交配期結束後,雌獸即離群隱居在草叢中,過著孤獨的生活,直至分娩。母獸受精以後有奇特的“遲緩”
現象。大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個細胞左右時,如果遇上了氣候特別幹燥的不利條件,發育會停止,暫時封存在子宮裏。等到氣候條件適宜時,封存的胚胎重新開始發育,並約於5個星期後分娩。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在母體子宮內發育,由胎盤提供養料。袋鼠沒有胎盤,所以幼崽的胚胎在子宮的生長時間較短,到了母獸的育兒袋中再吮吸乳汁繼續發育。
母獸臨產前,一般是產崽前2個小時,會認真清理育兒袋中的雜物。然後背靠一棵樹坐下,把尾巴從兩條後腿中間向前伸出,靜候孩子出生。大袋鼠大多數一胎一崽,少數是雙胞胎,偶爾也會一胎四崽。新生幼崽十分小,隻有約2.5厘米長,體重相當於母體重量的1/30000。此時幼崽身上無毛,渾身通紅,眼睛和耳朵都閉著,十分難看。那麼,幼崽是如何進入育兒袋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真相是幼崽自己爬進育兒袋的。剛剛出生的小袋鼠看上去像一粒小紅豆,盡管後肢十分微弱,前肢卻已生出爪來。借助神經和肌肉的配合,它從母獸的泄殖孔出發,順著母體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兒袋裏。一進育兒袋,它就四處尋找乳頭,抓住4個中的一個便銜著,把身子掛在上麵,繼續發育成長。所以,有人說大袋鼠的幼崽是從乳頭上長出來的。
小袋鼠在育兒袋裏長到約160天時,才向外探出頭來,200天以後,它便開始離開育兒袋,到外麵活動;小袋鼠在母獸的保護下活動,經常從育兒袋裏鑽出鑽進。離開育兒袋後,小袋鼠經過3~4年時間,方才長大成年。
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
蛇和鳥是下了蛋,再把小蛇和小鳥從蛋殼裏孵出來,它們是卵生動物。而小兔和小狗則是由它們的媽媽直接生出來,吃媽媽的奶水長大的,它們則是哺乳動物。然而生活在澳大利亞東部小溪和河、湖邊的鴨嘴獸與卵生動物和哺乳動物都不同,十分奇異。它既是卵生的,但又靠哺乳來喂養幼獸。
鴨嘴獸身長有50厘米左右,全身長滿了細而密的柔軟短絨毛,油光發亮,不怕水,嘴巴扁平,又扁又硬簡直和鴨子的一樣,其感覺比貓的胡子還靈敏,能準確捉到水底淤泥裏的小動物。鴨嘴獸沒有耳廓,遊泳潛水時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皺就把耳孔和眼睛緊緊蓋住,使水進不去。另外它還有一個長15厘米左右的扁平的尾巴,能起舵的作用;4個腳的腳趾中間有蹼,能伸能縮,遊泳的時候能伸到爪外;爪子銳利,雄獸後腳大拇趾上生有能分泌毒液的結構。這些特點說明鴨嘴獸是非常適合在水中生活的。
鴨嘴獸大部分時間在水裏度過,但它也挖洞築巢。一個洞口挖在岸邊近水的樹下,用碎石碎草遮蓋偽裝;另一個洞口挖在水下。巢穴裏是用草和樹葉鋪成的。
鴨嘴獸在水中交配,半月後,產出兩個白色的,直徑隻有1.7厘米的軟蛋,而這時胚胎約已在母獸體內發育15天了,這一點與爬行類和鳥類都不同。生蛋後,母獸就開始呆在巢穴中孵卵,很少活動。10天左右,107 身懷絕技的哺乳動物
幼獸破殼。新生的胎兒很小,體上無毛,眼也未睜開,小嘴也不是“鴨嘴”。十幾天後,幼獸開始吃奶,母獸仰臥,腹部的低凹處滲出奶汁,幼獸爬在母獸的腹部舔食奶水,因為沒有奶頭,則邊吃邊用小嘴按壓母獸腹部乳區,得到足夠的奶水。經過120多天,幼獸才發育完全,漸漸不吃奶了,晚上出窩遊泳、覓食,開始獨立生活。
會爬樹的樹袋熊
一般的哺乳動物都有尾巴,可是樹袋熊卻沒有。它是一種小熊,通常體重隻有10~12千克,十分肥胖;樹袋熊的視力不算太好,但是圓臉上的兩隻大眼睛卻顯得炯炯有神。樹袋熊渾身上下長著銀灰色的毛,既柔軟又濃密,猶如披上一件絨毛大衣。它的大耳朵上長滿了較長的毛,高高地豎立在頭部的兩側,顯得格外神氣。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它那與眾不同的鼻子,好像一塊厚厚的黑灰色皮貼在圓臉的中央,看上去十分滑稽可愛。
樹袋熊僅產於澳大利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哺乳動物。它與棕熊、黑熊、白熊和馬來熊截然不同。
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樹袋熊的繁殖季節。母樹袋熊懷孕23~30天就可以生產了,通常每胎一仔,“雙胞胎”很少。剛產下的樹袋熊,體長隻有2~2.5厘米,體重5.5克,最輕的在1克以下,還沒有一個指頭大,發育很不完全。初生的樹袋熊眼睛緊閉,依靠嗅覺慢慢地向媽媽的育兒袋爬去,一點也不會迷路;待爬進育兒袋後,就會自己尋找奶頭,吮吸乳汁。
幼樹袋熊在媽媽的育兒袋中生活6~7個月後,外貌便和母親十分相似了,再經過兩個月,幼樹袋熊就能跳出育兒袋,爬到母親背脊上四處活動。生後4年左右,幼樹袋熊完全成熟,能夠獨立生活了。直到這時,母樹袋熊才離開“子女”,開始下一次繁殖活動。
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桉樹鬱鬱蔥蔥,四季常青。那裏是樹袋熊的樂園。樹袋熊是嚴格的素食者,它的食譜單一,隻吃大約2~3種桉樹的葉子。樹袋熊的英文名字叫“koala”(考拉),用當地話來說,這是一種“不飲水的動物”。
樹袋熊具有非凡的爬樹技能,它們長年棲息在桉樹上,很少下地。
這種奇獸的足顯得大而扁平,它們都具有五趾,前端長著尖利的爪。前肢的第一、二趾與其他三趾相對,非常適宜於抓握樹幹和細枝。
但是,腳上沒有像狗和貓那樣的肉墊,因而在地麵上行走十分不便。樹袋熊的後肢要比前肢短,也能抓握樹枝在樹上攀緣。
樹袋熊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它們的動作似乎比較笨拙,一到晚上卻能在樹上靈活地攀爬和跳躍。有時候,它們竟能用一隻前肢或一隻後肢懸掛在樹枝上。水平最高的要算母樹袋熊了,它們背上馱著一兩個幼仔照樣能在樹上跳躍自如。
樹袋熊的睡眠頗為奇特。白天,它們喜歡睡在結實的樹杈上,其睡109 身懷絕技的哺乳動物
姿與一般野獸不同,它們是抱著樹枝睡覺的,蛋形的身體在樹杈上保持平衡。這時,厚厚的毛皮好像彈簧床墊,起著緩衝作用。睡眠時,樹袋熊兩隻大耳朵雖然與頭部一起垂下,但是外界一有動靜,它們的耳朵馬上就會有所感覺,刹那間樹袋熊便驚醒了。
體味如蜜的幼象
對於幼年雄象而言,在未找到合適的伴侶時,它考慮的不是如何找到伴侶,而是首先在競爭中如何保護好自己的皮膚不受損害。最近,研究者發現幼年亞洲雄象能向外界釋放出類似蜂蜜的氣味,意在向前輩們傳達信息,希望它們避免卷入求偶競爭的激烈鬥爭中從而避受到傷害。
結果表明,雄象釋放於空氣中的生化信息素,在大象的社會行為中所發揮的作用要遠比我們以前認識的更為重要。
一般而言,成年雄象一年中會出現幾次發情期,其間常常是性欲大大增強,愛對同性發出襲擊行為。為了警示同類,從雄象眼睛和耳朵間的腺體中會釋放出氣體和有味的棕色液體。對人類而言,這些厚皮膚的“唐璜”們(西班牙傳說中的淫蕩人物)發出的氣味,聞起來確實不爽。來自美國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生化專家Bets Rasmussen,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舉例說,這種劇烈的難聞氣味,就像1000個色鬼一起發出的惡臭一樣令人惡心。相比而言,幼年雄象發出的氣味則很甜,就像蜂蜜一樣。為了弄明白這些氣味對於大象的意義,Bets Rasmussen和兩個合作者,將捕獲的大象放養於臨時加有兩種腺體分泌劑的空間中,這兩種物質包括幼年雄象分泌的甜味物質和成年雄象分泌的惡臭物質。結果發現,所有年齡段的雄象都沒有對甜味腺體分泌劑發出挑釁行為,這一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上。可是,成年雄象發情期發出的惡臭分泌劑,則傳達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小於13歲的幼年雄象不願意聞惡臭分泌劑發出的氣味。幼年雄象經過青春期的發育,分泌物中會增加不安、暴躁的氣味。研究者的這些發現,表明這些幼年雄象發出友好的甜味,是為了在成年雄象爭奪性夥伴時不被驚嚇。
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John Hildebrand認為,目前科學界盡管都承認信息素在昆蟲群體中的重要性,“但人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氣味對於哺乳動物的重要意義”,對於脊椎動物體外化學信息研究來說,此項研究評價是極為重要的。
開“追悼會”的狐狸
人都謂狐狸刁鑽狡猾、詭計多端,可有誰知道狐狸同仇敵愾、兄弟情深的一麵頗讓人感動。一隻狐狸的死會引發全體狐狸的震怒與憤恨。
為紀念這隻狐狸,它們還會舉行一場隆重的“追悼會”。
那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一個冬天,廣西某鄉一個青年獵手在山間打到一隻周身通紅的狐狸。回家剝了狐皮之後,將狐肉煮熟招待全村人。飯後,黃昏將近,兩個鄰村的姑娘準備回家,剛走到村口,兩個姑娘嚇得麵無血色,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村裏,大聲叫喊:“狐狸來了……”
青年獵手見兩個姑娘如此狼狽,說了句“膽小如鼠”,就背了支獵槍走出家門,邊走還邊說:“來了,再打兩個,就夠做一件全毛大衣了。”眾人也都一起跟了出來。
行至村邊,一看,全都不由自主地驚呆了,隻見幾百隻狐狸把村子團團圍住。村民們誰都沒有見過這種陣勢,一時都嚇得心驚膽戰,忙不迭地叫著:“快把那張狐狸皮還給它們……”
青年獵手無奈地取下狐皮向遠處扔去,頓時,所有的狐狸都圍攏上來,形成一個內徑五六米的圓圈,它們一個個站在那裏垂頭喪氣,沒有一點喧鬧聲。
人們從門縫和窗洞朝外張望,隻當是大禍臨頭,個個嚇得麵如土色。不多時,這群狐狸又都一齊低了頭,靜靜地站了約有一兩分鍾,然後伴隨著一聲尖厲的叫聲,那張狐狸皮被一隻花狐狸叼起,在這群狐狸的簇擁下離開了村莊。從此,這個村子附近再也看不見有狐狸出沒的蹤跡了,而村民們也不敢打狐狸取皮做大衣了。
狐狸這一麵還真是讓人開了眼界。可見,在狐狸家族裏,親情也可謂是至高無上的。一旦有狐狸遭到不幸,全體狐狸將會傾巢而出。但有關追悼會一說,科學家們還需做進一步研究。
高原之舟——犛牛
在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一些先進的運輸工具(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和耕地工具(拖拉機)很少見到,而一些動物(如黃牛、水牛、犛牛、馬、驢、騾、駱駝、狗、大象等)卻默默無聞地幫助人們勞動,成為人們離不開的好幫手,犛牛就是其中之一,為人們所稱頌。
犛牛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新疆、甘肅。一般體重為:公牛370千克、母牛260千克。體高為:公牛110~130厘米、母牛100~110厘米。全身密生長毛,尤其腹部、肩部、頭頸、四肢,毛長可達20~30厘米,毛分鬢毛和絨毛兩種,毛褐色或黑色,公母牛多有角,偶有無角者,角粗大向後彎曲,體軀寬大,四肢短小,尾巴掃帚狀。性耐寒、耐勞苦、耐食粗飼料、耐在空氣稀薄高原區生活,又加上蹄堅大宜於翻越高山峻嶺,馴化過的犛牛成為我國高原地區的主要力畜動物,成為重要運輸工具,被人們稱為“高原之車”。此外,奶乳為重要食料及照明燃料;肉可食用;毛可製氈繩用。因此,犛牛是這個地區特有畜種,是當地牧業經濟的重心,當地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犛牛,犛牛的特性也注定了離不開這個地區,人與犛牛形成相互依賴的關係。
我國是犛牛飼養最多的國家,因此被稱為“犛牛的樂園”,擁有犛牛1400萬頭,占世界犛牛總數的90%。我國在犛牛引種、選育、雜交等研究方麵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世界所關注,為此1994年8月1~6日在甘肅農業大學召開了有10多個國家80多名學者參加的第一屆國際犛牛研究學術討論會。
“憤怒”的吼猴
吼猴是一種群居動物。不同種群的吼猴,各有一定的居住領域,在邊界線上,還有吼猴站崗守衛。萬一兩個“家族”的吼猴遇上了,它們便不約而同地發出震耳欲聾的吼聲,向對方發出警告:不準超過邊界。
吼猴為什麼能發出如雷的吼聲呢?原來吼猴的下齶特別大,脖子非常粗,口腔很大。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它的喉嚨中有一種奇特的舌骨器官——盒式共鳴器。吼猴收縮胸部肌肉,壓出空氣,通過共鳴器上端的一個口,由喉部發出巨大的吼聲。開始時,它發出的是時斷時續的咆哮聲,接著便像一連串隆隆的雷鳴聲,震撼田野,令人驚恐。
溫帶森林之王東北虎
東北虎是世界上珍貴稀有動物之一,野生東北虎現在世界上數量很少,僅分布在亞洲東北部,即我國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東部山區,俄國和朝鮮的部分地區。
東北虎體形很大,是現在虎中最大的,頭又大又圓,四肢粗壯有力,尾較長。背部和體側橙黃色,腹麵白色,全身布滿黑色橫斑,尾部成黑環。虎身上最厲害的是強大的爪和巨大的犬齒。它的爪長達10厘米,齒6厘米,如果用力,牛脖子都可以咬斷。虎的舌頭上有很多尖銳的刺,人手若被它連舔幾下,就得鮮血直流。虎的眼睛非常奇特,直徑有4厘米,夜間可發綠光,因此夜視性很強。老虎還是“趾行性”動物,走起路來和貓一樣毫無聲響。
東北虎是溫帶森林中的一種猛獸,主要棲息在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山崖間,也常到高草灌木叢中尋食。它的食性雜且非常凶猛,任何動物,隻要它能吃的,都會遭到它的捕食,就連大黑熊和凶狠的野豬也是它捕食的對象,除了人類,幾乎沒有天敵,是溫帶森林的“獸中之王”。
東北虎的性情孤僻,總是獨來獨往,很少群居。它的疑心也很大,行路時非常謹慎。它是夜間活動的動物,但早晚最為活躍。東北虎的壽命20~25歲,在自然界中2~3年才繁殖一次,每胎產仔2~4隻,繁殖力很低。
東北虎的經濟價值很高,一身都是寶,它的骨、肉、血、內髒、爪都有用途,虎皮價值更為昂貴,因此,遭到人類的捕殺。目前,世界上東北虎的數量非常少,隻有100多隻。我國境內隻有30餘隻,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它的分布區還在不斷縮小,因此,東北虎的保護迫在眉睫。為此在我國憲法中已列入保護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條例,東北虎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嚴禁捕殺。可喜的是,東北虎在人們的護養下已可以繁殖,黑龍江貓科動物繁育中心的東北虎已繁殖到62隻,使我們看到了東北虎保護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