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無法長大的動物(2 / 2)

儒艮分布在中國、日本、東南亞以及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海洋裏,它的身軀呈紡錘形,長約三四米,重約400千克,體色灰白,遍身皮膚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硬毛,腦袋光禿禿的,嘴巴朝下開,上嘴唇很厚。它的性情溫和,從不傷人,不吃魚蝦貝類,專門吃海藻、海草之類的海洋植物。吃飽以後,就在岩礁旁似睡非睡地休息。雌儒艮有兩個大乳房,長在胸鰭的下方,哺乳期乳房脹大,母儒艮喂乳時,有時側臥在水麵上,身子向外轉,這樣好讓小儒艮吸住它的乳頭。這時,那分叉很深的叉形尾鰭或可露出水麵,或可接近水麵,兩片長大的胸鰭摟住儒艮——那形態,遠遠望去好像婦女在給小孩哺乳的樣子,不明真相的人,往往誤認它為“美人魚”。

據1981年1月29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文章報道:加拿大兩位科學家——萊恩博士和施洛德博士,用電子計算機對與美人魚的出現有著製約關係的空氣溫度、海水溫度,從海麵到目擊者眼睛的高度,以及目擊者與被目擊物的距離進行了試驗。試驗的結果揭開了古人看到美人魚之謎:這是由於光線受到一種特殊的海洋氣候的影響,人們遠遠看到的模糊不清的所謂“美人魚”隻不過是海象或鯨魚等露出海麵身體部分的光學變形。這兩位博士解釋說:當風暴來臨時,海洋上空的冷空氣層受到外來的熱空氣襲擊,然後冷空氣與熱空氣混合成一體,形成一個溫度不斷變化的新空氣層。這個新形成的空氣層如同使物體變相的透鏡,使通過它的光線屈曲。因而,透過這種新空氣層看東西,將會看到一個物體的光學變形。例如,在符合這兩位博士所確定的標準天氣裏(即新形成的空氣層裏),他倆在溫尼伯河上拍下了一張遠遠看去形似“美人魚”的照片,跑到近處一看,其實所謂“美人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這是由於光學變形所形成的。

螞蟻王國中的“公路”之謎

不單人類講求全麵發展,動物也是如此。譬如螞蟻,不但能自製空調,還會鋪橋架路。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中,狂風暴雨常常會驟然而降。在雨林中,螞蟻和白蟻主要在大樹上活動,亞馬遜雨林中的蟻類與眾不同,它們會在自己活動的大樹皮上啃咬出一條條凹槽,就像工兵在地上挖出的壕溝,並在這樣的“壕溝”裏行走,從來不曾逾越。在一次狂風暴雨中,美國博物學家赫爾墨觀察到,所有正在行進中的螞蟻、白蟻都靜靜伏在凹槽底部一動不動。如此一來,無論風吹雨打,都不會被衝跑衝走。後來,他又發現,在地麵上,螞蟻和白蟻也會用小石子、砂粒修築成類似的凹槽“公路”,為了避免被雨水衝毀,它們還在這樣的“公路”上加蓋樹皮、樹葉。

蟻類的“公路”縱橫交錯,路麵異常狹窄,在這樣狹窄的“公路”上列隊而行,會不會出現人類城市公路中的交通擁擠和阻塞呢?它們又該如何解決?仔細考察了雨林中錯綜複雜的蟻類“公路”係統後,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凡是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蟻類“公路”都並非直接交叉,而是在交叉處築成一個圓環形,分支的“公路”都從這個圓環的不同位置延伸出來。這樣,當幾支蟻類隊伍交叉通過時,誰也不會礙誰的路,交通阻塞自然也就不複存在了。令人不解的是,蟻類設計的交叉路口,也正是人類設計現代公路的交叉路口的方法,但卻要比人類早好幾千萬年。

弱小的蟻類如何能想出如此妙不可言的交通疏導方法?難道有仙人暗中相助?看來大自然的奧秘還有待我們人類去努力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