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處事方圓受益一生(4)(2 / 2)

一年以後,他自己注冊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戶突然拒絕合作。而此時,新一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定了。更何況,這是他唯一的客戶怎麼辦?真的一起步就要破產嗎?忽然他想起那位日本老人來,就抱著一線希望去了一封簡單的信,信中說不知您是否還記得我,我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小公司,希望您能來看一看。信發出後一個星期,就收到了回信。兩天後,老人真的來了。他們拿出樣品讓他試加工,在肯定了產品和質量之後,當場下了一年的大訂單。他驚喜地問:“您在中國有很多大客戶,而我這裏隻是個小公司,您真的信得過我嗎?”老人說:“當初你在東京給我小小的幫助時,你並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回報。”

其實,人心就像一本存折,隻有打開來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而這種內心的存折正是用一點一滴的善去積累的。

不要等待別人的恩賜

一個馬車夫正趕著馬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道路上。

馬車上裝滿了貨物。

忽然馬車的車輪深深地陷進了爛泥中,車怎麼也拉不出來。

車夫站在那兒,無助地看著四周,時不時大聲地喊著大力士的名字,讓他來幫助自己;

最後大力士出現了,他對車夫說:

“把你自己的肩膀頂到車輪上,然後再趕馬,這樣你就會得到大力士的幫助。如果自己都不動手,就不可能指望他人來幫助你。”

天助自助者也。完全依賴別人的恩賜是不可能的,隻有自己盡力而為,別人對你的幫助才能最終解決問題。若你對自己的問題也不上心,別人憑什麼為你出力呢?任何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強,其次才是求援。

等待別人恩賜,隻能養成一種惰性一那就是把命運交給別人。這種人的生存危機是什麼呢?別人給什麼,你就隻能要什麼;別人不給什麼,你就什麼也得不到。自然,這種人隻能把命運拴在別人的褲腰帶上。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條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條魚竿。這樣他們就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在原地搭起篝火煮魚。魚熟以後他狼吞虎咽地將魚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了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世。

別人的恩賜有什麼用?上天最大的恩賜是給了你腦、心、手和腳。

自立自強,拋開拐杖

生存是殘酷的,我們不能僅僅依附他人。其實,當有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後,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堅韌的毅力去奮鬥。而最後,他會發現:主宰自己命運的隻是自己。

待在家裏總是得到父母幫助的孩子一般都沒有太大的出息,而一旦他們不得不依靠自己,不得不動手去做時,他們通常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發揮出驚人的能力來。

一旦人不再需要別人的援助,自強自立起來,他就踏上了成功之路。一旦人拋棄所有外來的幫助,他就會發揮出過去從未意識到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決定依靠自己,獨立自主,就會變得日益堅強,距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

人,要靠自己活著,而且必須靠自己活著。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盡力達到理應達到的自立水平,與之相適應的獨立精神。這是當代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基礎,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係統”的基石。因為缺乏獨立自主個性和自立能力的人,連自己都不能照顧,還能談發展成功嗎?因為不管怎樣,一個人獨自步人社會,參與競爭,會遭遇到比學習生活還要複雜的生存環境,隨時都可能出現無法預料的難題與處境。他不可能隨時動用你的“生存支援係統”,而是必須得靠頑強的獨立精神克服困難,開創生活!